拍卖槌敲出离奇案 古董拍场拍假黑幕调查
2011-02-25   作者:  来源:天津日报
 

  高仿印品满天飞 揣着明白装糊涂

  郝惊雷状告嘉德,轰动了中国收藏界。人们关注郝惊雷这场官司的输赢,更关注由此引发的两大问题:一是《拍卖法》与《刑法》的冲突;二是古董艺术品拍假已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作为一个行业,拍卖行复出在中国大陆的时间是1992年。为扶持这一行业,《拍卖法》在六十一条中规定了“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因为古董艺术品与普通消费品不同,有的年代久远,谁能百分之百地证明它就是真品或真迹?其真伪品质很难确定,假若买卖双方总在真伪瑕疵问题上纠纷不断——时常会有这种情况,一件古董或艺术品,甲、乙两地鉴定其真伪,结论截然不同——拍卖行的经营注定难以为继,所以会有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定”。但问题是,假若拍卖人、委托人利用这一“规定”故意拍假售假怎么办?有人说那属于刑事犯罪,可用《刑法》予以制裁。然而谁会承认自己是知假拍假或售假呢?找不到证据,又如何适用《刑法》?
  事实上,拍卖场上借助《拍卖法》第六十一条中相关“免责规定”的庇护,大肆拍假、售假的大有人在。
  天津一位画家,闲时临摹名家的字画,为赚钱,也为显示个人的功力。他对记者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还相信、甚至崇拜拍卖行,后来就完了,好几次他去观摩艺术品拍卖会,发现他画的赝品在上面,还有人在那儿傻乎乎地竞拍。再后来,他发现连一些比较知名的拍卖行也在干这事,他就奇怪了,是自己制作的赝品真已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还是拍卖行的行家们装糊涂?一次他还傻不叽叽地去提醒人家说:“我敢保证这幅画作是赝品!”岂料人家对他说:“懂规矩吗?只看别说,你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有人看它还就是真迹呢。”这位画家又奇怪:拍卖行怎就不怕事后别人找他的麻烦?后来他弄明白了,原来是有一条“法规”在保护着拍卖行,只要他声明“我们不知道这个东西的真伪”,他就没有责任了。
  艺术品造假,自古有之。但近几年,造假分子为快速地谋取暴利,竟然动用起复印机,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成批地复制艺术品,然后拿到市场上出售。那种赝品,记者在很多古玩店,尤其是旅游景点的商店里见过,纸是宣纸,作旧的技术足以蒙倒外行,还有笔墨勾描的痕迹,但那笔道儿用高倍放大镜一看,散布在其附近的、喷墨印刷散射出来的墨点就能显现出来。
  郝惊雷告诉记者,如今造假分子使用的复印机越来越先进,一般的高倍放大镜已看不到其墨点,用显微技术才能看清其印刷的痕迹。日本近两年研制出更加先进的复印技术,日本人利用高新技术,再配以人工勾描制作出来的高仿印刷品,画法、书法连同印章,看着好像都对,中国老专家们那套传统的鉴定方式无法分辨。这样的伪作,除了送往某些高档的古玩店外,全都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手段送往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场,因在拍卖场上更容易赚到大钱。他跟嘉德打着官司的那三幅拍品,他分析极有可能就是来自日本。事后他曾搞过调查,发现日本方面有人在利用中国的收藏热赚钱,有专门负责复印制作假画的;有专门将假画带进中国的;有专门负责把假画收进拍卖场的;有的假画早在日本境内就被“拍卖”过一次,像洗钱一样,给假画披上一道“海外回流文物”的光环。郝惊雷曾经干过拍卖行,深知其中的道道,造假分子为什么敢蒙拍卖行?难道他们认为所有的拍卖行都是外行?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拍卖行的心理:管你真伪呢?东西卖出去我收佣金就行。而实际上,有的拍卖行,其本身就直接参与了这种拍假售假的活动。
  著名书画收藏家郭庆祥对记者说,郝惊雷的遭遇仅是中国拍场拍假黑幕的冰山一角,实际上上当受骗的买家们多着呢,只是担心斗不过拍卖行背后法律授予的那道“免责牌”罢了。再就是好多人不像郝惊雷那样光明磊落,官司一打,得,谁都知道那拍品是假的了,顿时它就一文不值了。你不言声儿呢?找机会再把它拍出去,至少把这东西拍给你的那家拍卖公司不会拒绝你,这样你或许就不赔,没准还会赚上一把,所以很多人就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很多人信奉“只要能卖出去就是真品”的谬论,真正一个“傻子买,傻子卖,还有傻子在等待”。
  采访中很多人对记者提到,如今拍卖场已成高仿印刷品谋取暴利的最佳途径,经营此道的人们,所获利润不次于贩运军火和毒品。谈到高仿印刷品及其赝品混迹于市的规模,人们说这很难说清,因为在中国就没有一个负责调查艺术品真伪的司法部门,没人统计这事。只有郭庆祥给记者作过这样一种分析,他说:“1993年拍卖书画艺术品时,即使是最大的拍卖行,推出的《拍卖图录》也就是一本,顶多两本。你现在看看,一场拍卖会,提供的《拍卖图录》是几箱,甚至是几十箱,张大千、齐白石等名作多得铺天盖地。按规律书画艺术品应该是越拍越少,大家都收藏嘛?怎会越拍越多,多得不得了?哪家拍卖行都说自己征集的是真品,甚至是精品,但可能吗?张大千、齐白石当年的确是以画养家,画了不少的画,但也不至于多得满天飞啊?不用问,那绝大多数的拍品,全都是假的。”
  对此,北京一位服务于某大拍卖公司的律师说:“没办法,开始大家还能把握着自己的良心,心想不能坏了自己的名声。无奈大小拍卖行越来越多,这个行当门槛低呀,办个拍卖行很容易,好多东西你不收,别人收,而且拍得还很火,赚得盆盈钵满。渐渐地你也就挺不住了,于是就全都跟着一块干了。说实话,有时是那赝品制作得特别逼真,把替拍卖行掌眼的也给骗了。但更多时候,是拍卖行揣着明白装糊涂。”


1234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艺术品拍卖市场乱象该管管了 2011-06-14
· 艺术品天价拍卖:谁是幕后推手 2011-06-14
· 宽待巴菲特午餐拍卖 2011-06-14
· 艺术品拍卖,资本导演这场戏 2011-06-14
· 拍卖造假是社会局套的象征物 2011-06-13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