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企望“崩溃”
美国最终还是要面对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级大国的现实,和如何挽救霸权、消除这一异己的艰巨任务。但是中国已经为平息矛盾和不必要的敌意遏制付出了巨大代价,经常采用低调行动逃脱来自美国强硬派的火力范围,使其暂时还找不到发动直接攻击加以摧毁的借口。目前双方的游戏较量尚属平和,但是根本问题并未解决,中国不迈过美国这一关就无法完成现代化和国际化,没有达到改革复兴的最终目的,而美国也不会主动放弃其最初的目标。这并不是说美国作为一个邪恶大国正在全力针对中国,而是它不会情愿地逃避这一指定任务,要代表神圣的西方世界终止任何其它方式的挑战,特别是来自非欧美、非白人和非基督教国家的挑战,不然就违背了上帝的意旨,背弃了他们所谓的光荣历史。 中国的真正国策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四个现代化,更是延续鸦片战争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和追求民族复兴的传统。韬光养晦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是短期策略,甚至是伎俩,绝无可能作为一个国家的长期战略。中国的现状也决定了那只能是一种在极其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策略,是在中国突然因内部问题陷入西方一致围攻的情况下渡过难关的策略,被迫采取的应对措施。基于当时的国内纷扰、大国均衡局面被打破、本国经济实力不济的状况,中国不愿四面树敌,力争修养生息,并努力先在国内瓶颈结构上有所突破。这一退缩性质的策略依然包括了“有所作为”的另一面,即保持发展势头、扩大实力和争取必得利益。避过西方抓狂围捕的风头之后,西方所谓的制裁早已失效,中国的对外局面恢复正常,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就出现了积极有所作为的必要性。即使按照勾践类型的韬光养晦,十年之后的中国也已经没有必要一味退让,无所作为,频繁受辱而不惊了,而二十年过后的中国更加应该与时俱进,在中美关系上不再追求什么“历史最好时期”,而是争得平等交往的正常国家关系,扭转之前的变动局面,重点树立新的国家形象,以免错过地位转变的良好时机。 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实际上对中国韬光养晦的策略习以为常,摸透其中的套路,形成一种只要对中国施加一些压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的统一认知,和以往西方列强在中国海岸上架起几门炮就能够从清朝政府得到赔偿和满足要求的策略相差不多。 美国一向尽量利用中国故意示弱的机会来推进自己的利益,预期中国不会为了微利而与美国闹翻。中国如果未能适当地显示出维护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就会让其他国家形成错觉,认为中国已经丧失了正常的国家功能,宁愿以出让利益的方式换得暂时的平静,得过且过。面对来自外界的质疑和挑衅,只要与自己利益有关,中方就应表态、警告、抗议,进行必要的干预。如果来自政府的官式反应效果不佳,可以由其他方面的机构组织出面,以免因为疏于反应而让不利于本国的事情愈演愈烈。在这方面中国人倒可以认真地向美国人学习,美国政府一向毫不忌讳干预和引出麻烦,曾经直接介入某位国内人士的法律案件,竟然派出驻华使馆人员在法院外边聚集人群,发表官方讲话,要求立即加以释放,并号召在场其他人士配合演出。这类活动在美国本土都是违法的,由另一国家的外交官在本国法院前面聚众搞事,是不可想象的,会被立即判为干预司法、蔑视法庭罪而被拘留。美国人的表现已经越界,直接干涉其他国家的行为,完全是发动“绿色革命”的姿态,在以前双方的交锋中还没有这样明目张胆地由官方外交人员在场指挥和煽动,对中国法律的蔑视也达到了极点。 美国和西方对中国的态度由最初的轻视容忍变为不满和恼怒,中国的真实实力和国际地位越是提高,受到围攻的概率越高,中国韬光养晦策略执行得再彻底、再完美也躲不过去。最近中国除了韬光养晦之外又受缚于所谓的“大国责任”。奥巴马政府多次强调G2的作用,虽然包含对中国的一定程度的尊敬和褒扬,但更多地拉拢中国为美国减压,将不少问题的责任放在中国身上,甚至有推卸本身应该承担的责任的意图。美国的口头表态没有任何实际效用,除了满足一定的虚荣心,并未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带来“责任”大幅增加而活动回旋余地更小的问题,超出中国目前的实力所能允许的范围。中国已经明智地多次表示拒绝和不同意,没有愿意替美国承当责任甚至背黑锅的意思,但由此也证明韬光养晦的策略并没有让美国欧洲将注意力不再集中在中国身上,反而百般设计禁锢方法。 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延缓中国发展的势头和消除实力的积累是西方历久不变的战略,无论左翼右翼,无论是在中国大赚特赚的西方商人,还是会员面临失业的行业工会,对中国的真实想法不会超过以往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那些极为有限的程度和范围。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中国赶上西方,与其平起平坐,就意味着美欧文明的世纪神话漏出大洞,上帝眷顾庇护欧美人、拯救其他野蛮人的神圣事业会遭到嘲笑和质疑。他们难以理解为何在西方已经划定的世界规范内会出现一个非西方、非基督教的超强势力,正在显示一种使西方的最后希望——美国也会受到排挤的潜能。 基于这一心理,“中国崩溃论”才会在美欧经久不衰,寄希望于各种不利条件,结构性的或者偶发的,能够延缓中国的发展进程,减弱增长和上升的势头,甚至导致中国陷入内部动乱,从而无心无力推动复兴的进程。想象一下美国、欧洲人对苏联解体的狂欢气氛和几十年如一日的仇恨情感发泄,人们就可以明白他们对中国复兴即将带来的挑战怀有彻骨的忧虑甚至恐惧。英国失去世界霸主和殖民帝国地位,他们并不引以为虑,霸权的转移发生在西方文明的阵营之内,而且美国的后劲更强,持久性比英国更为可观。对待苏联的态度则完全不同,苏联这一现实胁必须拆除,大国地位要用武力和血的代价来维持,绝不能轻易地被和平转移出本阵营。苏联的消失为美欧在世界上的垄断地位奠定了基础,霸权似乎是无可置疑了。即便在美国和欧洲之间发生各种矛盾和争执,欧盟甚至在经济总量上将美国抛在后边,这些都是可以理解和容忍的,特别是在美国超强军事力量的阴影之下,内部矛盾的背后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苏联之后,对于一个非欧洲大国的逼近,美欧都感到不自在和难以安稳,失去了以往那种熟悉的确定感,把握不住方向,只有尽量推迟被迫承认势力分享或者自行退出的那一时刻的到来。 这一类型的新挑战绝非形式上的不同,具有本质上的区别,美欧需要转向对付下一个真正的威胁并予以消除。因此美国近些年来的对华政策突然转为强硬,攻击性强,涉及中国的主要核心利益,把握住仍然拥有实力和掌握规则话语权的时机,使对手遭遇严重阻碍。打击弱小国家比较容易,而对付中国一个大国要困难得多,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采用更加巧妙的手段,使“软实力”和“巧实力”成为美国人的时髦词语。两个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中,各种形式的冲突自然不可避免,推之不去。博弈中最糟糕的是突然受袭,几方被动继而发怒,主观认为对方罔顾自己的苦心和输血,违背已经签订的协议和会谈宗旨,然后再仓促回招。以前在毛泽东时代的常用策略是又谈又打,谈谈打打,两不相误。现在讲的则是“互惠双赢”,最多是“斗而不破”,实际上从根本上是怕“破”,避斗避战的心理之下,承受的压力也非常之大,期望谈成而不再对抗和互相找麻烦。中国实际上没有理由害怕折腾,以往三十年内每次双边关系剧烈震荡都会达到某种影响深远的结果,试图躲避麻烦根本是不可能的,招来的只是美国惯用的两手,“崩溃论”和“威胁论”的循环往替。 美国的执著是它固有的特性,美国的强烈使命感和信仰几百年没有改变,至今对建国之父的尊崇持续不变,而当代美国的心态更加固执和始终如一。同样的,对中国这样的异类国家一向持怀疑态度,为了维护自己和西方的地位,发誓执行上帝的使命,即使发动圣战也在所不惜。前总统小布什是对美国信仰执著的典型人物,一意孤行,但也算意志坚定,固执不悔,罔顾其他人的观点和反对,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不再犹豫,深得共和党和右翼喜爱,得州人的特性,也符合许多美国人赞许的说话不拐弯的品性。奥巴马在他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也表现了这种执著,即不会任意轻易地把美国的霸主地位让出去,为此必然要尽量延缓追赶自己的国家的发展速度,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甚至包括使用武力。 要知道现在的美国人都是在“美国第一”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从来没有经历过和考虑过美国落后于其他国家的情况,位居第二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美国的末日了,一向咏颂的“上帝保佑美国”将化为乌有,失去神奇色彩。因此美国人对觊觎和接近他们地位的国家都抱有怀疑甚至仇恨的心态,特别是这个潜在的替代者还是一个与其种族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国家,在白人至上主义之上再添加宗教性的狂热,所以倾向于对中国采取排斥态度。 美国的优势在于外无威胁,长处是勇于为自己争取利益,将西方的一套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基督教的本质促使他们把自己塑造成耶稣的代言人,全力捍卫自己统治、引导和监督世界的权利。 中美之间的关系也逃不出这些基本因素的限制,美国的执著和不易打交道,不足为奇,是美国维持领先地位的本质所决定的,在诸多经济贸易话语军事纠纷的背后,是这些主导性的因素,大国的利益和位置,以及民主体制下极易掀起的拒外意识。 中国尚可以提出“和谐”概念,美国只会看到领导地位,领导地位有危时更要求助于意识形态至上的几个“坚持”,寻找思想支柱和力量源泉。其实美国的几个“坚持”比中国的还要更加顽固不化,死死抱住不放,在半个世纪之后仍然看不到修正和改进的希望。中国目前尚未脱离险境,美国手中遏制中国的选项尚多,中美关系中的重大变化和扭转都有可能造成挫折,但是中国必须具有采取对等行动的决心,即使发生激烈冲突,受损失的不止中国,可能更加影响美国。中国的国际战略目标,最低限度要达到中美平等,促使美国重视己方的利益,重新划定交往规则,有力制止利益侵犯,然后才是在实力上和心态思维上把握领先国家的感觉,反过来对美国施加正面的影响,由双边的真正良性互动上升到大国地位影响的均势。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