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乡村与环保
    2008-04-18    如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清明时节,回乡扫墓,在放眼家乡巨变的同时,也有些所见所感令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出北京往东一个多小时车程,便是笔者位于华北平原的老家了。儿时常随祖母回乡,印象最深的便是祖居的青砖灰瓦房,院子里长着两棵高大的枣树,一到秋天便结满又大又红的枣子,窗外墙根栽着不少指甲草、喇叭花之类的花草,红红绿绿让农家小院充满生机;村西有一个水塘,每逢夏天大雨过后,塘里就涨满水,一笊篱能捞起不少灰白色的小鲫瓜鱼,放在柴锅里做京东有名的小鱼贴饼子,味道真是好极了。
  一晃40多年过去,如今的老家早已没有多少旧时痕迹,柏油大道、川流的车辆缩短了乡村与城市的距离,也将华北平原凝聚了千百年的古老气息一扫而光,正泛青的麦子地里几乎看不到忙碌的农民,只有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红砖瓦房不时在车窗外闪过,那便是此地新农村最典型的标志了。
  一向贫穷的农村老家如今真是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村里差不多家家都有的沙发、彩电、冰箱、洗衣机,以及统一供应的自来水,屋里安装的暖气、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等,都在告诉人们农民的生活质量正在追赶城市。然而,在村子草草转转,便发现原来长满房前屋后的树木花草都不见了,只有一堆堆的垃圾,村西水塘倒还有些水,可已经变成了臭水坑,夏天一定是蚊蝇的最好繁殖地。再往远处看,一望无际的田野正被一排排新建的厂房分割和吞噬,不能不担心,照这样下去,以后回老家还能见到乡村固有的一片绿色吗?
  当城里人将环保喊得震天响时,一向淳朴的乡村似乎尚未觉察到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因为世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心系的已经不再是土地,进工厂打工远比种地来钱容易得多,摆脱贫困、有朝一日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才是多数农民急切盼望的事情。至于工厂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废气、垃圾等等,将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又岂是一般农民所能了解的。或许也有人会为村子四周严重污染的河流与日益减少的土地表示担忧,但是作为普通农民,在变化如此急剧的时代,除了无奈,他们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由此看来,农村变化不能不让人感到亦喜亦忧,一方面大规模工业开发,给不少久困的土地带来致富机遇,农民从此不仅不必再为吃饱穿暖而犯愁,更过上了几辈子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可另一方面,农村环境急剧变坏甚至趋于恶化也是不争的事实。难道真如一些人认为的那样,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必须等经济发展了,才顾得上回过头来保护环境?
  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其实家乡暴露出来的环境问题不过是我国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在国家环保部门去年发布的一个文件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已到了十分严峻的时候,主要问题是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容忽视和亟待治理的时候,所谓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不客气地说是以牺牲广大农民和农村利益为前提的,很像是在给随意污染农村环境找借口。
  事实证明,在我国一些环保搞得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并未因此受阻,反而形成两者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所以将环保与发展对立起来,恐怕骨子里还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思维在作怪,加上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监管能力薄弱等诸多原因,使得农村环保在不少地方成为空白。
  我国有13亿人口,目前农民仍然占大多数,广大农村是他们生活的家园。不可低估的是,富裕起来的农民见识也在随之增长,绝不会仅仅满足于他们住上小洋楼、看上大彩电,有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早晚会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诉求,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应该是各地政府一个躲不过去的事情。从增长速度的角度说,加上环保的砝码,也许会让一些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看起来没有那么快捷,但是为子孙后代计,必须在“可持续发展”这几个字上多下些功夫了。
  相关稿件
· 环保部发布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2008-04-15
· 点滴之间做环保[图] 2008-04-15
· 环境保护部首发环保四标准 2008-04-15
· 环境保护部成立以来首次发布国家环保标准 2008-04-15
· 透过“72.4%”与“70.2%”看环保 2008-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