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万北京人燕郊买房反思城市承载边界
    2007-12-12    作者:毕诗成    来源:工人日报

  12月10日出版的《中国经济周刊》刊登了一组“10万北京人河北燕郊购房、房价五年翻四番”的报道,介绍了被戏称为“北京编外郊县”的河北廊坊市三河市燕郊开发区,如何在短短几年里涌入近10万北京买房人。随之,许多问题接踵而来:拥有北京户口的燕郊居民,因为“人户分离”,医保等社会保障难以对接;没有北京户口的购房者,则期待有朝一日能随着燕郊的“划归”而变为北京户口。后一种心理,让精明的开发商大做文章,引来一批又一批的购房人。
  燕郊的行政区域划分,不是我们操心的事。但如此“壮观”一幕的出现,却在城市不断发展壮大的当下,给了我们一个反思的机会:一座城市的承载边界究竟在哪里?我们如何期待城市不断“做大做强”的前景?问题不仅提给北京,更是提给全国大中城市的。
  据预测,到2020年前后,北京人口可能达到2000万。那么,北京如何在承载庞大人口的同时,继续维系自己从容与协调的发展?即便多一些“燕郊”这样为首都分担居住压力的地区,是否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呢?同样的逻辑,目前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特殊阶段,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吸纳更多的人口。但在“百万人口城市”、“千万人口城市”的宏伟目标实现之时,它们是否还有能力承载着庞大的身躯健康、协调地前行?
  16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乔万尼·波特若曾写过一本《论城市伟大至尊之因由》的书,虽然是在1588年写下的,但其视野在今天看来仍不失清新。波特若对于城市如何维持向上发展与避免衰亡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城市自身的补给能力上,城市停止生长并衰败的因由,在于城市自身补给能力的贫乏。而且,越是伟大、越是广土众民的城市,越是更加受制于匮乏,因为其需求更多,受更多的必然性的宰制。
  或许,我们并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面对食物的匮乏,但我们今天必须要思考:城市自身在交通、住房、电力等各个方面是否有可能面临供不应求的匮乏,从而令城市丧失生机与活力?当一些人动辄要比照伦敦、巴黎、纽约,把自己管辖的小城市建成几百万、几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并为此不断征用农村土地进入城市化布局的时候,是否需要有所忧虑?
  多少人口才是城市繁荣与发展健康的“黄金平衡点”?怎样的布局与职能分离才能确保城市发展的“又好又快”?“10万北京人燕郊买房”的现象,值得全国所有的城市思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