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体育馆:无障碍改造成为重中之重
    2007-09-28    本报记者:赖臻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为首个为残奥会进行测试的比赛场馆,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的无障碍工程,成为该场馆能否过关的标志。这座体育馆没有让人失望,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监理的每个阶段,所有工程人员都时刻牢记“假如我是运动员”的命题,将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和升级当作重中之重。
  走进北理工体育馆的7个卫生间里,使用多年的蹲便器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配备推拉式扶手的坐便器,同时每个坐便的空间都得到了扩大,4平方米的隔断足以让每名轮椅运动员自由活动;纳入系统改造的还有洗手盆,以前的台式洗手盆这次全部改成了柱式,水龙头也由提压式改成感应式;考虑到有的运动员双手有残疾,包括卫生间、更衣室、兴奋剂检测室等可能到达的地方,房门的宽度都得到了增加,门锁也从球形的改成了压把式。
  在无障碍通道方面,北理工体育馆同样不留死角。室外的大门处增加了四个混凝土坡道;进入内场以及观众席的所有入口,均改成了坡道;其他有小高差的门口,也都采取小坡道保证通行。为了确保轮椅能够上到看台,改造过程中特意把主席台往前移动,除架设了轮椅道路,还将材料改成了木质。不仅如此,考虑到残疾人运动员的移动都是多人参与,残疾人看台区域又特别增设陪同人员席位。
  为盲人准备的无障碍设施,北理工体育馆也是一应俱全。体育馆内部,原来一米多宽的大理石铺设的地面,辟出了60厘米用以增加盲道,光是运动员活动区域,盲道就达270米长。在下沉式庭院以及室内中庭空间里,语音系统和导盲系统应用广泛。据设计负责人洪宙飞介绍,盲人运动员甚至不用别人帮助,就可以力所能及完成一些事情。而体育馆里所有90度墙角处,全部采用了软包处理,不会对盲人运动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除此之外,体育馆的其他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一切以使用者为本”的概念。如四面分布的各种出入口、面积可观的屋顶大平台空间、立体化的交通组织,包括体育馆从流量最大的观众路线到流量较小的贵宾路线如何互不干扰等,全部都有细致的考虑。
  人人都是建设者,人人都是运动员,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必定会有全新的感受。在北理工体育馆的改造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对人文奥运理念的极好诠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