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字头火车票昨天零时开售,但首日售票数量极其有限,一上午北京西站10个主要售票窗口没有卖出一张D字头车票。(北京晨报4月15日)
一上午10个窗口没卖出一张D字头火车票,当然是特例,不具备典型意义。但铁路部门的解释颇耐人寻味:“到了五一黄金周就会火起来”。那过了五一呢?国家投入480亿巨资进行的第6次火车提速,怎么说,也不能沦为漂亮的摆设,或者只在节假日、出行高峰时才派上用场。 火车提速的本质意义在于,为全国人民提供方便、快捷和廉价的交通运输工具,而不是其他,比如形象工程,形式主义,或者以提速替代改革。那种试图让火车和飞机赛跑,把火车打造得“跟艺术品似的”,让乘客有“贵族般的享受”,甚至以全社会的低速、麻烦和繁琐为代价,去满足特大城市间“城际列车”的心理虚妄,都与提速的初衷南辕北辙。 这么多年来,铁路部门所做的工作,似乎只有两件,一是忙着春运涨价,一是热衷于提速。涨价寿终正寝了,提速好像还兴犹未尽。每一次提速,众多中小城市就被遗落一次,这里的人们不得不辗转颠簸,曲折迂回,以致于出行成本加大不说,旅行时间还大为增加。即使能够在家门口坐上火车,那速度比蜗牛快不了多少,还像是后娘养的,见了快车就躲。说是提速不提价,“价廉”的“蓝皮车”越来越少,“物美”的“红皮车”则越来越多,价格也跟着“提速”了。现在,第六次提速开行的“动车组”,票价快赶上飞机了。例如北京到郑州,提速后票价比硬座票贵了两倍多。北京到天津,一等座票价为51元,二等座票价为42元,比原来京津之间最贵的列车40元的价格还高。这种背离市场需求的价格定位,遭到旅客冷落和抵制,实在是意料之中的事。奇怪的是,铁路部门怎么就没有一点成本、利润意识? 火车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准商品,在政企不分、垄断经营的现行体制下,铁路部门只能通过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层面进行自律而改革创新,无法借助市场竞争的环境和压力去逼使进步。囿于自我本能、思想局限和体制保护,注定了,铁路部门的所有动作,基本上都停留在形式上面,追求得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和轰轰烈烈。比起改革攻坚、创新机制、革除弊端、强化管理来,这种从经济角度来看不计成本的扩张,从政治角度来看不顾社会效益的措施,当然要轻松得多,愉快得多,风光得多,也难怪乐此不彼,心无旁骛。 其实,火车提不提速,事小;铁路改不改革,事大。如果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解决要假以时日的话,那些显而易见的具体事情,只须稍加管理,就能马上凑效。比如,给列车员的面孔加加温,给餐车里的饭菜降降价,给茶炉里的饮水烧烧开,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提提包……应该不难做倒。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为何不为?缺乏改革的思想和竞争的压力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