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广电网络:面向市场 对接市场
    2006-12-20    记者:王科 刘鑫焱    来源:《人民日报》2006-12-20 第2版

整合网络资源 拆掉“土围子”建立“大平台”

  陕西广电网络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从城市到县城,甚至乡镇,都建有自己的有线电视网。这些网络分属于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各自为政。一位老同志介绍:各级网络的“土围子”建得很高,各播各的节目,中央台和省台的节目传输不下去。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这好比马路修得很宽,却人为设置了许多收费站,不仅车子跑不快,还增加了运营成本。”到2000年,国家和陕西省共投资4亿多元建起的广电网络系统,并没有形成整体效果;市县7个亿的广电网络资产中,债务就高达3.26亿元。
  网络贵在联,不联就谈不上发展,广电网络也是如此。为此,陕西省整合网络资源,把分属于各级广电部门经营管理的大小区网、片网整合,以保证网络覆盖的完整性和上下传输的贯通性,确保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把省、市、县三级广电部门的网络资产评估、入股,共同发起组建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股份公司,确保各市县以往在网络建设上的投资可以得到回报。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用市场手段建立‘大平台’。”
  2000年11月起,用半年多时间,陕西省对全省所有广电网络资产评估,做到了“同股同权、同股同利”,明确了产权关系,并出资3.3亿元帮助市、县两级广电部门化解债务,缓解诸多矛盾。2001年6月29日,陕西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自此,包括西安等11个市(区)和96个县(区)、存量近10个亿的广电网络资产开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实现省市县“三级网络贯通”的管理模式。
  公司成立5年来,“陕广电”总资产由9.5亿元增加到25亿元;经营收入由2002年1.2亿元增加到今年的近6亿元,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借“壳”上市 变向政府要钱为向市场要钱

  整合全省网络资源、成立网络公司,让“陕广电”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与此同时,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不容回避。网络资源整合带来规模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区县两个亿的债务;公司要发展需要继续加大投入,钱成了“陕广电”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当初,广电网络公司有两个选择:一是要求政府增加投入;二是到市场去“圈钱”。“陕广电”选择了后者,他们认为,打通资本市场才符合公司发展的长远利益。这时的“陕广电”迫切需要一个能进入资本市场的“壳”。得知上市公司黄河科技有限公司可能要被重组时,“陕广电”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经过努力,“陕广电”成功地对黄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顺利实现了借壳上市。
  入主“黄河科技”以来,“陕广电”连创佳绩:实现黄河科技的扭亏为盈,净资产猛增48%;完成债务剥离和资产重组,并把黄河科技更名为“广电网络”;连续4年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0%,向股东派发红利,并顺利实施了股权分制改革方案。
  2005年12月,国家证监会正式审核批准陕西广电网络增发8000万新股,融资8.8亿元。这次增发新股将实现陕西广电网络的“整体上市”,有效解决了广电部门既是政府职能部门,又是股东的双重身份,有利于提高公司管理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要有良好的效益离不开机制的创新。“陕广电”积极进行机制创新,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陕广电”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用人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实行竞争上岗,实现人口—人力—人才的转变。“陕广电”还建立经营考核机制、绩效薪酬体系等相关配套的创新机制。
  同时,“陕广电”一改过去单一经营有线电视业务的思维,大力发展数据业务:电子政务正在建设、数字电视全面启动……业务大范围拓展不仅给“陕广电”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更为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搏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广电五年创造三个“第一”

  2001年6月,陕西广电网络在全国广电系统率先完成资产重组,挂牌成立“陕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2月,国家证监会审核并批准“陕广电”增发8000万股,融资额达到8.8亿元。增发新股后,陕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借壳上市”后成功融资的文化企业;融资后,陕广电网络公司也成为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整合全省广电网络资产整体上市的文化产业公司。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