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楼市难见金九银十
    2006-10-0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十一”黄金周对于众多购房者来说,是集中看房的最佳时机。但记者在长假期间走访了几个新推出的新盘,却发觉北京现在的楼市表情仍是看的多,买的少。
    记者在朝阳区、海淀区的几个新盘销售现场看到,来踩盘者数量并不少,但销售小姐却是颇为无奈:“好多来看房的人把楼盘的情况都问了个‘底掉儿’,但就是不出手,都要再等等看。”
    业内人士分析,黄金周楼市遇冷原因有三。首先,楼盘数量减少。北京九、十月份入市新盘约80个,与去年同期的148个相比,下降约46%。新房成交量继续萎缩,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9月份期房日均成交592套,也比去年同期大大下降。
    其次,新盘价位过高。记者发现,北京推向市场的新盘中,价位在万元以上的楼盘占到相当的数量。9月拿到预售许可的54个项目中,单价超万元的项目有26个,几乎占了一半,多分布在朝阳、海淀、丰台等五环内区域。单价在8000元至10000元的项目有9个;单价为6000元至8000元的项目有6个。6000元以下的项目有12个,只占到二成多,而且位置多在远郊的通州、大兴和顺义。
    其三,购买者步入观望期,等房价下跌。经历了黄金周“踩盘之旅”的职场新人杨锐告诉记者:“就是多租几年房,也要等房价降下来。今年在楼市调控中,中央屡屡有大动作,市场应该会有所反应。” (摘自10月8日新华网 孙晓胜)

    “最近有些房企,正悄悄寻找买家转让手中的土地。”一位上海业界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大多是曾向社保基金贷款买地,如今迫于情势,着急套现还贷。”
    根据记者调查所得,近期受到社保基金案压力“吐”出来的地块,大都位于黄浦、长宁、徐汇等上海市区核心地段,且多是公认的好地。
    比如上海内环边上一幅40多亩的住宅商业综合用地,开价10多亿元,折合楼面地价每平方米1万多元,但卖主暗示“还可以谈”。相隔不远的另一幅70亩地块,开价2.2亿元,因为需要拆迁,楼面地价每平方米还不到2500元,价格可算极为优惠。另外徐汇区有一块两万多平方米的土地,更是受到开发商们的追捧。
    “市中心这类面积不大、单价和总价也不高的土地,非常受市场欢迎,只要消息一出,买家便蜂拥而来,”上海某中介公司的李先生对记者表示。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为二手土地市场上的买卖双方牵线搭桥。据他说,以前这样性价比较高的地块,二手市场上实在难得一见。
    还有一处位于上海外滩的体量甚大、预计投资数十亿元的写字楼和酒店商业综合用地,也放出风声,屈尊“招商”。
    并非所有“吐地”房企都是想尽快套现。据记者所知,一家上海市中心有在售楼盘、资金状况应该不错的开发商,最近也在四处托人介绍转让土地,他们是希望早点儿和社保案完全撇清关系,以免夜长梦多。
    众多房企之所以卷入上海社保基金案,重要原因之一是当年社保基金贷款审批相当宽松,房地产项目只需要“两证”(土地使用证和规划用地许可证),甚至“一证”(土地使用证)便可通过。这些房企用贷来的钱在市区大肆圈地,日后再补办余下的手续。(摘自10月8日《中国经营报》 王其明)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