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5月,美国内战已进行了两年,尤利塞斯·辛普森·格兰特将军攻下了美国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迫使南方邦联军队在约翰·C·佩贝尔顿将军的率领下向西撤退到密西西比河畔的维克斯堡。佩贝尔顿将军的军队击退了联邦军队的两次进攻,最终在联邦军队的重重包围下,弹尽粮绝。7月4日,也就是美国独立日,佩贝尔顿军队投降。从此开始,密西西比河牢牢地掌握在北方的手中,而南方却被一分为二。
维克斯堡之战被视为美国内战伟大的转折点之一。然而,从金融层面来看,那并非决定性的战役。在那一年多以前,维克斯堡下游200英里处—密西西比河在此处流入墨西哥湾—就发生了决定性的战役。1862年4月29日,海军上将大卫·法拉革特攻破圣·菲利普的堡垒,从而控制了新奥尔良。这场战役相对于一年后的维克斯堡之战而言,伤亡不大,战时不长,但给南方带来的损失惨重。
南方邦联筹措资金的方法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因为归根到底,南方邦联的产业能力或者人力资源如同他们的资金一样匮乏。他们在军事方面付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懈努力。在内战刚开始的时候,经验不足的南方邦联财政部在没有现成可用的中央税收系统的情况下,通过向其市民出售债券支付军费开支,并筹集到两笔巨额贷款,分别是1 500万美元和1亿美元。但是,在南方自给自足的农场和规模相对较小的城镇中,流动资金很有限。为了渡过难关,据说,南方邦联声称,他们已向罗斯柴尔德家族求助,希望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家族王朝能帮助他们打败北方军队,如同过去罗斯柴尔德家族曾帮助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军队一样。
上述想法也不完全是空想,在纽约,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代理人奥古斯特·贝尔蒙特对美国陷入内战感到惊骇。作为民主党的全国主席,他一直是史蒂芬·道格拉斯最重要的支持者。在1860年的总统大选中,史蒂芬·道格拉斯是亚伯拉罕·林肯的竞争对手。贝尔蒙特强烈抨击林肯的“没收充公和强制解放”政策。詹姆斯的第三个儿子所罗门·罗斯柴尔德在战争开始前,在家信中表达了对南方邦联的同情。于是,北方的某些评论员就得出了显而易见的结论:罗斯柴尔德家族支持南方邦联。“贝尔蒙特、罗斯柴尔德家族,以及所有的犹太人……都一直在购买南方邦联的债券。”这一消息刊登在1864年的《芝加哥论坛报》上。一位林肯的支持者谴责“犹太人、杰斐逊·戴维斯(南方邦联总统)以及所有的魔鬼”是邪恶的群体,反对联邦政府。当贝尔蒙特1863年访问伦敦的时候,他亲自告诉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很快北方军队将获胜”。(不过有人怀疑就是此人说服英国帮助南方邦联的。南方邦联部长犹大·本杰明本身就是犹太人。)
实际上,罗斯柴尔德家族并没有选择支持南方邦联,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喜欢奴隶制度。南方邦联的信贷风险较高也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毕竟,南方邦联的总统杰斐逊·戴维斯在他是参议员的时候,公开主张拒绝偿付州债务)。这股猜测之风弥漫整个欧洲。当南方邦联在欧洲市场试图出售传统债券的时候,投资人表现出的热情并不高。但是,南方邦联有别出心裁的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通过棉花。这是南方邦联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及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他们的办法是,不仅把南方棉花的收成作为出口换汇的资源,而且把棉花收成作为发行一种新债券的后盾。当法国埃米尔厄兰格公司代表南方邦联发行棉花支持债券(cotton-backed bond)时,来自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的反应更为积极。这批英镑债券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他们把棉花以每磅6便士的战前价格出售。这批英镑债券的收益率是7%,20年到期。尽管南方军队受挫,这批债券在战时也下跌不多,最简单的原因在于债券价格是以棉花做担保的。由于战时棉花需求增加,棉花价格也攀升。实际上,这批债券的价格从1863年12月到1864年9月已经翻倍。尽管南方邦联在葛底斯堡和维克斯堡被击败,但棉花的价格在上涨。而且,南方邦联处于优势地位,通过控制棉花供货量的方式,随时可以进一步提高棉花的价格。
1860年,利物浦港是英国纺织行业进口棉花最重要的港口,而纺织行业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经济的重要支柱,其80%以上的棉花进口来自美国南部。南方邦联领导人认为,利用这一点能帮助他们迫使英国在战争中站在他们这边。为了给英国制造压力,他们对所有出口到利物浦港的棉花实施禁运。这一举措的实施效果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棉花每磅价格从6?美元。上涨至27?美元。从美国南方进口的棉花数量自1860年的260万包锐减到1862年的不到7.2万包。英国曼彻斯特南部地区的一家具有代表性的棉纺厂,雇用了大约400名工人,而这个数字只是位于兰开夏的国王棉纺厂的一个零头。国王棉纺厂总共雇用了30万名工人。没有棉花供应,工人也就无所事事。到1862年末,半数的工人不得不被解雇,兰开夏总人口的1/4处于穷困潦倒等待救济的状态,他们称此为“棉花饥荒”。这只不过是场人为的饥荒。那些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当然,棉花禁运不仅仅导致英格兰北部人们的失业、饥荒和暴乱。棉花短缺也拉动了棉花价格上涨,由此提升了南方邦联发行的棉花支持债券的价值。对于英国政治精英阶层来讲,这是一种无法抵挡的投资。《泰晤士报》编辑约翰·德莱恩曾提到,后来的首相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就购买过一些这种债券。
然而,南方邦联操纵债券市场的能力依赖于一个条件:如果南方邦联最终无力偿付利息的话,投资人有权拥有棉花实物。如果抵押,只有货物在债权人手中才可以实施。这就是1862年4月新奥尔良的陷落成为美国内战的真正转折点的原因。随着南方邦联的重要港口被联邦军队攻占,那些想把南方棉花作为抵押的投资人不得不突破联邦海军的封锁,这种封锁不是一道,而是两道。鉴于驻守在密西西比河周围的联邦海军实力不断增长,投资人的前景黯淡。
如果南方邦联能设法坚守住新奥尔良,直到收获的棉花装船运抵欧洲,他们就可能在伦敦售出300万英镑的棉花债券。或许,一向规避风险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有可能冲破各种融资阻力。不过,他们解除了厄兰格贷款①,因为他们认为“这笔贷款投机性太强,会引来更多疯狂的投机者……我们没有听说过任何有名望的人做过这种交易。”南方邦联过于自信,他们停止了棉花供应,直至无法挽回。到1863年,兰开夏郡已从中国、埃及和印度找到了新的棉花来源。此时,投资人对南方邦联棉花支持债券迅速丧失信心,这严重打击了南方邦联的经济。
随着国内债券市场的枯竭和仅有的两份无足轻重的外国贷款,南方邦联被迫通过印刷没有后盾支撑的美元钞票,以满足战争及其他方面的花费—总价值达17亿美元。美国内战中的交战双方都不得不印刷钞票,这是实际情况。但到内战结束后,联邦政府的“绿背”美元按照金价仍然约值50美分,而南方邦联的“灰背”美元仅值1美分—在1864年进行的货币改革也枉然。南方各州和市当局纷纷印刷自己的钞票,这使情势进一步恶化。再加上南方邦联的纸币印刷技术低下,导致钞票很容易被复制,伪币泛滥。更多的钱却只能买到更少的商品,于是发生了通货膨胀。在美国内战期间,南方的物价飞涨了大约40倍,而北方的物价仅上涨了60%。在1865年4月,也就是南方邦联军队将领投降前夕,南方的经济正走向崩溃边缘,恶性通货膨胀就是南方战败最明显的预兆。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对的。那些投资南方邦联债券的人最后损失惨重,一无所有,因为获胜的北方联邦政府不承认南方邦联的债务。最后,南方邦联除了印钱筹措战争经费之外,别无选择。历史上抵制债券市场的企图,最终都会在毁灭性的通货膨胀和军事屈辱中结束,当然,这不是最后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