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汇于民”坎坷上路
    2007-01-08    记者:李文川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 为配合和落实2月1日即将实施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5日制定发布《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其中明确境内个人年度购汇总额由以前的2万美元大幅提高到5万美元。
  熟悉外汇管理的分析人士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汇新政策拓宽了居民用汇空间,但要实现“藏汇于民”政策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虽然外汇储备规模庞大,但是中国外汇资产的结构严重失衡。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底全国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616亿美元,同比增长5.58%,增速大大低于同期国家外汇储备34%的增速;外汇存款在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上,也仅仅达到1:5的水平。
  基于此,国家外汇管理局频频出台措施,放宽企业居民用汇数额和条件的限制,显示出国家“藏汇于民”的政策趋向。
  在这次个人外汇制度调整中,年度总额管理从个人购汇扩展到个人结汇,个人对外贸易经营者开立外汇结算账户,不再区分现钞和现汇账户,同时废止原来关于个人外汇的10多个管理规定……所有这些条款,都是在减少外汇管制项目,推进结售汇便利化,以鼓励居民多持有外汇而不是盲目结汇。
  央行统计显示,仅2005年底,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为1616亿美元,其中,企业外汇存款与居民外汇储蓄存款大体各占一半。而当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却高达28.72万亿元,其中,城乡居民本币储蓄存款已达14.11万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藏汇于民”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藏汇于民”政策的引导下,强制结汇管理体制正在被扭转。有例为证:2006年上半年银行结汇增幅近年来首次低于售汇增幅。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正逐渐分流到银行金融机构中,成为金融机构的外汇负债。银行金融机构外汇储备开始增加,这也大大缓解了中央银行外汇储备过度增长的压力。
  分析人士认为,“藏汇于民”首先是要“民”把汇看成“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除出国旅游、教育等消费层面的因素外,人们选择持有外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回报。而汇改至今,对于一个持有美元的国内投资者来说,在利差上获得的回报,已不足以弥补其在人民币升值上的损失。
  近年来的外汇政策调整,虽然在加力引导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转变,但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居民普遍存在“持有人民币而不愿意持有外币”的心理。央行上海总部一份报告显示,一些上海企业时下纷纷采用“负债外币化,资产本币化”来规避汇率风险,也就是说,在目前的汇率波动预期下,人们更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
  根据2006年初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政策构想的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的解释,“藏汇于民”是希望通过市场化方式来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过多的或是结构不够合理的外汇储备。
  乐观人士认为,“藏汇于民”短期实施虽有坎坷,但人民币只会升值不会贬值的共识可能只在当下时兴,以后则尚未可知,“藏汇于民”仍是一个长期的利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