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进化30年
    2008-11-26    本报记者:陈鹏    来源:经济参考报
  改革开放使“美”走进人们的生活。1988年,云南举办“春城小姐”选美大赛,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举办的首次选美活动。这段改写中国选美历史的佳话至今让一批年届五旬的昆明人记忆犹新,随后20年来各种选美遍地开花。
  王蓉是1988年云南也是中国首次选美的参赛者之一,回忆当年情景时眼神中仍有些许梦幻。
  “那年我20岁,大学刚毕业,根本没想过要参加什么选美。”在健身房健身的她碰巧被赛事主办方相中。当时初赛已过,她随便挑了两件衣服就冲上去参加复赛,经过泳装、裙装、知识问答几个回合后竟一举跻身前十。
  “就是一次单纯的赛事,我们既无知,又无畏。”王蓉至今仍为当年能有勇气参加比赛感到自豪,“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
  1988年的比赛由云南《女声》杂志社(1995年更名为《女性大世界》)主办,全称是“女声杯”春城女子双美选拔赛。如今担任《女性大世界》副社长的杨克林回忆说,1988年是个特殊年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都在暗中筹办选美大赛,在参考了国外的选美资料后,《女声》决定率先在云南搞一次前无古人的“选美”。“那次比赛争议很大,是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的一个突破口,当时要参加比赛须经过单位政审、加盖公章才行……成为中国选美的标志性事件。”
  这场冠以“双美”——形象美、心灵美的选美大赛仅用四天就选出了冠亚季军,但大幕刚落,中央有关部门就下发了“选美不宜提倡”的文件,全国多个地方正在筹办中的选美活动被相继叫停,因此第一个吃螃蟹的云南选美立即引起全国关注。有媒体称这是“冻土带上的一株绿树”“标志着中国女性美的竞争意识的觉醒”。后来云南作家马宝康在一篇文章中称:“龙年春天,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没能选出一位市长,却选出了10位美女。”
  如今,选美活动早已风起云涌、沧桑巨变。王蓉的感触很深:“我那时决赛穿的衣服就是平时穿的;不仅比外形,内在也很重要。现在的选美有培训、赞助、包装,已经越来越专业化。我觉得20年前的选美更真实。”
  1988年新华社播发的消息这样形容当时的全国首次选美冠军——她身高1.66米、体重50公斤,以姣好的容貌、匀称的体形、轻盈的步履及其庄重优雅的气质、风度和谈吐,夺得了“春城小姐”桂冠。
  这样的描述基本能概括上世纪80年代的审美取向。云南画家刘亚伟认为,当年的审美观念正从“一身绿军装、脚踏一双解放鞋”单调与刻板的状态中挣脱而出,显示出热烈、张扬但又不失俭朴的美学特征,“骨子里有一种西式的浪漫情结”;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审美取向更加多元、丰富,伴随着昂贵、豪华、“哈韩潮流”的出现,人们更注重融入自我和个性的双重表达,但不少东西是舶来品,“民族品格的东西尚未建立”;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的冲击、社会的开放使“美”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如“中性美”“变性美”“再生美”“人造美”“叛逆美”等不一而足,并且各种流派都能找到自己的代言人,如李宇春、河莉秀、郝璐璐,从前的“窈窕淑女”已经远远不能概括今天的“美女”了。毫无疑问,30年的大众审美趣味已发生巨大变化。
  “我们渐渐从热闹走向理智;从原来盲从西方到有意识地结合本民族本土的元素,从整齐划一到宽容、多元地审视世界,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刘亚伟说,具有民族性的审美越来越受重视,从前被认为很土的东西开始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比如披上丽江东巴围巾的姑娘就很美,尤其奥运之后,本民族的文化信心的建立为今天的审美融入了“重彩华章”。
  相关稿件
· 奥巴马当选美对华政策不会大调整 2008-11-06
· 恭喜奥巴马当选美“物业公司”负责人 2008-11-06
· 中国如何赢得旅游业“全球选美” 2007-06-15
· 国际选美:美景不止在舞台 2007-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