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冬病夏治”为何如此“热”?
    2007-08-22    刘巍巍 吴宇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许多幼儿正在接受敷贴治疗。
  新华社记者:陈飞 摄

  窗外烈日炎炎,屋里没有开空调。几排长长的就诊台上,每排趴着10位病人,每人的颈背部贴着厚厚的黄褐色膏药。半个小时疗程,病人汗如雨下……病房外的过道上,还有几十位病人候诊。
  盛夏“三伏”天,笔者走访上海各大中医院,看到了一幅幅繁忙的“冬病夏治”图。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浦西分院为例,每天收治500多名病人,慕名前来“冬病夏治”的病人有逐年增加之势。
  古老的“冬病夏治”为何如此“热”?

用疗效说话

  家在江西的姜女士告诉记者,小孙子今年六岁,患支气管哮喘已有五年。每年秋冬季犯病时,吃不下饭,整天咳嗽,严重时连喘气都困难。“孩子一哭,大人的心都快碎了。”为了治病,全家人跑断了腿,吃了许多种西药,疗效不理想。两年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接受“冬病夏治”敷贴治疗。“没想到,孩子呼吸顺畅多了,到了冬天不再整夜咳嗽了。”姜阿姨高兴地说。
  据曙光医院传统中医诊疗中心主任窦丹波介绍,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常规的西医疗法不易治愈。而中医“冬病夏治”采用穴位敷贴疗法,药物不经胃肠道代谢,避免了药物毒副作用,保护了儿童脏腑。而且,穴位敷贴方法简便,免除了最令儿童害怕反感的打针、吃药等麻烦,因此,“冬病夏治”的病人中,儿童不少。
  年届花甲的葛先生告诉记者,自己“自打会说话起就咳嗽”,一直治不好,四五年前经朋友介绍开始贴膏药“冬病夏治”。“别说,还真灵!冬天哮喘不犯了。而且,三周一个疗程,只花几百块钱,比吃药片吊盐水便宜了,既经济又实惠。”他说。
  窦丹波认为,说到底要用疗效说话,疗效有了,老百姓信服了,中医自然就会有市场。

辨证施治古为今用

  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忆勤教授介绍,有关“冬病夏治”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经典中医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春夏养阳”,“择时施治”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其机理主要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易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而在夏季有所缓解的宿疾得以减轻或治愈,其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
  “冬病”,主要指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以及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中医理论认为,在“三伏”天进行穴位敷贴,药物最易到达病患处,可对相应器官扶正祛邪,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据了解,“冬病夏治”疗法主要采用外敷方药,即将药膏敷在病人颈背部的百劳、肺俞、膏肓三对穴位上。除此之外,“冬病夏治”疗法还有中药浸泡、针灸、推拿、口服中药等疗法。近些年来,针对临床部分病人对药物吸收少、见效慢的问题,一些中医院引进了离子导入这一现代医学科技,进一步强化了药物的渗透刺激和调理作用。
  王忆勤告诉记者,“冬病夏治”疗法选用的中药材多达十余种,像白芥子、延明索、甘遂、生姜、麻黄、甘草、苍耳子、白芍、夏枯草等,其温散豁痰、辛凉宣泄的功效十分明显。“即使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各种先进设备和化学药物层出不穷的今天,‘冬病夏治’等传统中医疗法仍然为广大群众认可和接受,有其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王忆勤说。

年轻人接受中医治疗

  记者注意到,接受“冬病夏治”的病人中,不仅有为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折磨的老人和儿童,也不乏一些年轻人。
  正在接受针灸治疗的沈小姐说:和许多白领一样,由于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办公,沈小姐逐渐患上了空调病,关节疼痛,严重时连胳膊都伸不直,还特别怕冷,再热的天也不敢穿裙子,只能穿长衣、长裤和讨厌的棉袜。除了关节疼痛,还经常感冒、咳嗽,免疫力下降了。
  “这些病痛,常规医院没什么好办法,没想到老祖宗传下来的‘冬病夏治’疗法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效果。”沈小姐轻松伸展着胳膊给记者看。
  曙光医院副院长朱抗美教授认为,中医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在治疗手段和科研领域引入现代科技和理论,在市场开拓方面要放宽视野,可以将许多亚健康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纳入中医服务体系中。
  记者注意到,主导“冬病夏治”工作的医生基本见不到须发皆白的“老中医”。窦丹波博士今年36岁,曾赴英国做访问学者,拥有较强的西医诊疗基础,在临床上可根据病人不同特点,兼取中、西医之长,辨证施治。比窦丹波长几岁的沈卫东博士,曾赴德国医学交流,现在是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
  沈卫东告诉记者,2000年去德国时,许多德国人觉得中医、针灸“看似不科学”,“不会有什么疗效”,但经过体验,慕名求助于中医者络绎不绝。“现在,还有好几位在中国的德国朋友每星期来我这里接受针灸治疗。”沈卫东说。
  据曙光医院介绍,2001年以来,已有超过300名医务人员出国接受培训,占全院医务人员总数的近1/6,其中大多是中青年业务骨干。两年前,医院专门成立了“中医特色诊疗研究室”,向全球招聘中医贤才,对“冬病夏治”等传统中医中药开展理论和实践的标准化研究。朱抗美副院长说:“中医的发展要靠年轻人,而年轻人除了热爱中医,还需要医院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培训和提高机会。”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