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画产业正在陷入”双重怪圈“
    2007-03-02    本报记者:方烨 实习生:刘宁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我国国产动画片产量正在大幅度增长,1993年至2003年,生产总数仅为4.6万分钟,然而到了2006年,产量达到了8.2万分钟。然而,表面的繁荣难掩其背后的尴尬。2月2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尽管中国动画片产量逐年增加,但在进口动画片“经济怪圈”和“文化怪圈”这“双重怪圈”的冲击下,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经济怪圈”冲击力立竿见影

    美、日等国的动画厂商为了达到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目的,采取让进口动画片低价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国内电视台自然乐于低价收购。国外动画厂商的这一招数,导致国产动画片无法收回成本,影响了社会资本投入。没有了投资,国产动画片只能低成本制作,因而难出佳片;难出佳片,就没人愿意看;没人愿意看,就更赚不到钱,国产动画片的产量就下降;产量下降,供求关系失衡,供应缺口加大,进一步加大了对进口动画片的需求。这就是文化蓝皮书中说的“经济怪圈”。
    “经济怪圈”的直接后果就是进口动画片大肆占领中国市场,中国动画产业整体规模急剧下降。国内很多动画企业只能将目光转向第二阶段的动画衍生产品以谋求利益,但是目前我国有关法规不健全,监管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一些生产商和消费者法制观念淡薄,使得盗版猖獗,又极大地损害了版权所有者的利益。
    如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先后在1020家电视台播出,衍生产品已达6600多个品种,这部动画片曾经创造并至今保持着吉尼斯世界最长动画片纪录,然而,盗版的“蓝猫”产品数量也可以创造另一项吉尼斯纪录。三辰卡通集团为打造“蓝猫”品牌投入的逾亿元成本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衍生产品所蕴含的巨大市场却被不法侵权者蚕食鲸吞。
    “怪圈每一次循环,都在加剧中国动画产业每一个环节的恶化。”文化蓝皮书说。

“文化怪圈”温柔中暗藏杀机

    进口动画片占领中国动画市场,在给我国动画产业造成“经济怪圈”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怪圈”。文化蓝皮书说,近20年来,外国动画作品改变了中国受众的动画需求倾向,当外国动画明星形象和剧情编排风格深深地印刻在中国受众的记忆中时,其文化审美观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改变,最终成为他们观赏动画片的参照标准,这些标准又引领着他们对动画的消费选择,于是形成了今天中国受众的动画消费心理需求“怪圈”。
    从近期看,“文化怪圈”对我国的动画片制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我国于1999年出品的《宝莲灯》、2001年出品的《我为歌狂》、2003年出品的《隋唐英雄传》、2004年出品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从人物造型到故事情节,都有着明显的日、美动画片的痕迹,过多地模仿外国动画片,从而日益失去自我。由此导致的经济损失也很严重,我国动画衍生产品80%以上的市场价值流向美、日动画形象,仅《变形金刚》一部动画片的衍生产品就从中国赚取了50亿元人民币。
    从远期看,进口动画片对中国文化的侵蚀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文化蓝皮书表示,由于儿童头脑中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甚至是空白,还不具备分辨的能力,也不具备任何抵抗能力,所以在进口动画片的泛滥中,儿童潜移默化地以欣赏的眼光接受了进口动画片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当儿童长期沉浸在进口动画片的世界中,出口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就会不自觉地在儿童头脑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是主导地位。

我国动画业夹缝中艰难求生

    中国内地动画产业遭受到来自日本、美国等国动画片的冲击,日复一日地在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怪圈中艰难生存。上海零点市场调查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1753名10至35岁卡通主体消费群体进行了入户调查,结果排在前10名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占了8部,而另两部是美国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中国动画片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大闹天宫》和《黑猫警长》,而这两部动画片都不是近几年的产品。
    如果说,经济怪圈将给中国动画产业带来灭顶之灾,那么,文化怪圈将给中国带来长远意义上的文化断裂,其造成的文化和经济损失无法估量。中国动画产业在这样的外部压缩和内部制约的情况下,不可能、也没有时间按部就班地遵循以往发达国家的发展次序,而只能采取“超越进化”的发展模式来振兴中国的动画产业。这就是文化蓝皮书对中国动画产业的最后结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