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黑圣果、黑土豆、祁连冰提……在日前于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农交会上,来自甘肃河西走廊的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目光。一位北京市民兴奋地说:“我在一家超市里见过这种黑圣果,每斤要卖三四十块钱呢。” 甘肃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柴在军介绍说,这些特色农产品都是河西走廊大力发展“沙产业”结出的硕果。“沙产业”理论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倡导在沙漠里发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现代农业。 柴在军经营了三万亩沙漠绿洲,在祁连山区下海拔2000至2600米的地带,搭建日光温室种植反季节红提葡萄。他拿自己的实践与传统的种植方法进行了比较:同样收入1万元,按照传统的模式,需要种植20亩以上的大田农作物,年消耗10000至12000方水,而采取“多采光,少用水”的温室种植模式,只需要不足1亩地,年消耗仅120方水。 沙产业是以沙漠地区的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目前在我国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等省区发展势头良好。沙生植物沙棘、甘草、沙柳、柠条、肉苁蓉、锁阳、苦豆籽、枸杞、麻黄、山杏的产业链正在延伸和完善,一批龙头企业正在兴起,一批试验示范基地正在崛起,一批名牌产品正在市场竞争中成熟。 柴在军说,“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作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后续主导产业,沙产业可以保证治沙与致富双赢,生态与生计兼顾,“绿起来”与“富起来”结合。“只要按照沙产业理论进行科学探索,沙区一定会成为福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