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10万亿刺激经济 民生究竟占几何?
    2008-11-28    北京 马龙生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务院近期推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一周之内,各地政府也纷纷宣布大规模投资计划,据统计,目前各省市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0万亿,大大高于中央的计划方案。而按照中央的部署,此次新增投资的头号重点是民生工程。但是在各地方政府已公布的投资蓝图中,重点仍然是铁路、公路、电厂、房地产等基础设施,不少地方的投资规模高达数千亿。而民生工程所占比例并不大,很少能超过15%的。(中国新闻网、《21世纪经济报道》)

  仔细品读相关报道,给人带来的一个强烈印象,就是各地政府把刺激经济的战略规划,已经简单理解为“盖房、修路、建码头”竞赛。民生工程不仅所占比例很小,而且范围也几乎仅限于安居工程。重有形,轻无形;重表面,轻实质;重物化,轻人文……只限于“就经济说经济”,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联动价值。10万亿刺激经济的大投入,除了轰轰烈烈,人们还远远不敢期待真正的收效。
  为什么各地不约而同地选择铁路、公路、电厂、房地产项目?无非是这些项目不仅看得见摸得着,脸上贴金,面子风光,而且上下游产业的相互连带,焕发结构性经济活力也能立竿见影。但是,如果在一个发展方向并不明确的小城,也要投入大把资金修铁路、建机场,对未来发展的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力度有多大?是否经得住历史考验?是否进行了科学论证?
  此外,救经济绝不仅是投资工程项目那么简单,也要通过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把人们的消费欲望激发出来。因此,把投资结构向民生领域适当倾斜,使经济在消费环节活跃起来,意义恐怕还要大于工程项目投资。但是各地用于民生工程的投资不仅比例“很少能超过15%”,而且除个别省份想到了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绝大多数对民生项目的理解还只盯在安居工程这一个点上。事实上,中国百姓的生活保障水平还很低,更有许多因为身份地位、户籍流动、垄断优势等形成的公平难题,需要政府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相当的财力来解决。现在有了“刺激经济”的难得契机,则应把这些早该解决的难题,一并以“刺激经济”的思路纳入规划,让少了后顾之忧的百姓,通过更多的消费来拉动经济;让公平感更强的百姓,通过维护社会安定的自觉,为提振经济提供良好的环境。
  对于“投资10万亿刺激经济”的举措,笔者有两点担心:一是由于刺激经济的任务紧急,时间匆忙,很多投资都在延续旧思路。由此很容易产生新一轮的“投资大跃进”,产生一批新的烂尾工程;二是把投资过多地投向基本建设,而涉及民生的保障水平、公平诉求等社会工程不予在意,不仅不利于对“内需救经济”的有效挖掘,而且社会问题累积的隐患,也极有可能拖住救经济的后腿。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