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退市不如推动亏损公司重组
    2008-01-22    周俊生    来源:长江商报

    由于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手段的出现,原来一些资质不佳的上市公司通过不断的换壳走向了新生,在这同时也给它们的投资者带来了丰富的投资机遇。因此,积极推动亏损公司重组整合,比简单地让它们退市要好得多。

    最新一期《华夏时报》刊发的一篇报道说,有券商投行人士认为:“尚福林时代,沪深两市不会有上市公司退市。”此话说得简捷明了,但提出了一个让人很感兴趣的话题。

    中国资本市场是否有一个“尚福林时代”,在市场上一定存在争议。那位投行人士之所以能够作出如此判断,其理由是尚福林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强调,证监会将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根据这样的套话作出这样的推断,未免有点一厢情愿。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三年出现亏损等规定情况,就丧失了在沪深两地交易所上市的资格,理应摘去牌子,退出交易市场。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上市公司退市被认为是中国资本市场依法治市的一个成果,但公司退市,对于持有它股票的投资者来说,毕竟是一个重大损失。特别是对于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小股东来说,其损失更是难以弥补的。我们当然可以用“投资有风险”的话语来解释这种现象,但当这种风险只是由小股东来承担,或者小股东承担了更多的风险的时候,就可看出目前实行的退市制度,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考量。
    公司退市,从表面上看,是坚决执行了《公司法》的要求,但其实就是把本来存在于资本市场上的问题转嫁给了社会上。上市公司退市以后,那个企业还在,那个企业的职工还在,企业的困难也仍然存在。而且,退市以后还把一大批对造成亏损并无什么责任的小股东一起拖了进来,使问题向公司之外扩展了。如果这个公司留在资本市场里,它还有希望利用资本市场的机制起死回生,但一旦退出市场,就连这样的希望也彻底断送了。因此,从根本上说,退市并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中国资本市场建立的初期,由于行政力量的强大作用,一些并不完全符合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进入了市场,在市场上产生了许多问题。但是,由于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手段的出现,原来一些资质不佳的上市公司通过不断的换壳走向了新生,在这同时也给它们的投资者带来了丰富的投资机遇。因此,积极推动亏损公司重组整合,比简单地让它们退市要好得多。
    当然,由于重组整合会使公司的基本面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股价也会跟着出现可观的上升,因此市场上经常出现一些绩差股股价大幅上升甚至连拉数十个涨停板的奇观,这种现象经常被一些研究者指斥为投机过度。但其实这并不是重组整合本身的错。一方面,因为公司基本面的变化自然会促使其股价出现上升,我们不能将其与原来那个公司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在这种股价上涨过程中,很可能隐藏着各种利用内幕信息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但这是市场监管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监管有难度而把板子打到重组这种有益的市场行为上。
    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不仅需要监管部门提供各种配套政策,还需要监管部门乃至整个市场转变思路,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允许资本市场存在垃圾公司。我们的主流舆论一直强调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市场,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求上市公司都能给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但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也是不切实际的,一个市场的上市公司应该是多层次的,有绩优公司,也应该有垃圾公司,以满足投资偏好不同的各种投资者的需要。垃圾公司的存在并不可怕,如果重组整合等各种市场化手段得到充分运用,它们提供给投资者的盈利机会并不会比绩优公司少,中外资本市场已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实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