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时代,凡事都要讲个彩头。非如此,便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此风之盛,也及于环保。这不,为了改变产煤大省空气质量日益恶化的现状,山西省环保局和财政厅联合制定了一项具体的奖励办法,拟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功的领导干部,实行高达人民币一百万到二百万元的奖励。(山西晚报5月13日)
巨额奖金反映了山西省在环保问题上的决心,的确令人赞叹。我们现在虽不能肯定这个政策实施之后,官员们是否会跃跃欲试,为了这一两百万奖金而积极致力于环保大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奖制动”的办法,虽然摸对了病症,却是下错了药。 说它摸对了病症,自然是指它看到了官员环保动力的不足。山西省的某些城市,很早就是名闻遐迩的重污染区,而至今仍在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城市排行榜重高居不下,足见治理之不力。而从更广的范围来看,诸如长江濒危、黄河纳污、珠江口海域连续六年严重污染,乃至温总理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严肃指出:恶意排污将追究刑事责任。正反的例子都在说明:环境问题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还有加重的趋势。这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官员不愿搞环保显然脱不了干系。 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谓关乎国祉民生。搞好环保应该说是官员的份内之事,责无旁贷。所以官员不愿搞环保、所谓动力不足,究其实就是懒政、惰政,就是失职。对失职该用什么药,治官员环保动力不足自然也要如法炮制。可是,山西省不仅不从制度上对失职的官员来个惩前毖后,反倒出此下策,希冀拿巨款来勾起他们的动力,这不是用错了药是什么?退一步说,即便山西省的算盘能够如意,但一旦巨额奖金不继,官员又会如何呢?所以“以奖制动”,治标都成问题,就更用说治本了。 要官员做好分内之事的难度,竟然到了要以巨额奖金来引诱的地步,令人慨叹。官员若果有决心,以他们掌握的社会资源,也不难达到目标,将巨奖轻而易举收入囊中。这叫民心如何能平?依我看来,巨额奖金政策倒不如施诸那些手无寸铁、满腔热诚的民间环保人士,或者深受环境破坏之害而身心俱创的人身上。他们才是真正需要金钱支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