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 Introduction
曹中铭:
  独立财经撰稿人。
 其他专栏 | Other
谭浩俊
曹中铭
余丰慧
皮海洲
钮文新
刘振冬
叶檀
朱大鸣
赵晶
张茉楠
王龙云
苏培科
王勇
陈东
倪金节
 
·股市巨震呼唤平准基金 2015-07-03
  有了平准基金,就可以利用它对证券市场进行逆向操作,这样就可以有效平衡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股市专项执法应常态化 2015-06-16
  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很有必要,但更有必要的是要让其实现常态化,如此才会对市场上的违规违法行为形成高压态势。
·中小股东“控制”董事会具标杆意义 2015-06-05
  深康佳A中小股东的董监事选举,不仅仅只是中小股东的胜利,也是股东权利得到尊重的结果。
·警惕产业资本加速减持 2015-05-28
  股价越上涨,只会引来产业资本的加速套现行为。而一旦牛市走完,其后果将慢慢呈现出来。
·警惕“汉能式”悲剧在A股出现 2015-05-26
  汉能遭遇“黑天鹅”,不仅对港股通的投资者有警示意义,对A股市场投资者而言同样如此。
·对基金抱团炒股须设防火墙 2015-05-14
  对基金抱团炒股,如果没有建立真正的“防火墙”,或“防火墙”形同虚设,那么其不仅涉嫌操纵市场,也涉嫌违反《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对荒诞定期报告不能止于问询 2015-05-12
  上交所对于*ST博元的奇葩定期报告不能只有“问询”,如果经调查认定其披露的是虚假报告,同样应进行严惩。
·谨防新三板重走A股弯路 2015-04-13
  无论是疯狂投机,还是操纵市场与内幕交易等,这些曾经是A股市场的“专利”,如今也被“传染”至新三板市场中。
·上市公司资产并购估值不可任性 2015-04-09
  标的资产被任性高估,将会损害到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的利益,也造就了市场新的不公平。
·别让市场禁入新规成无牙“老虎” 2015-03-24
  从欲修改的内容上看,市场禁入新规既不具备多大的威慑力,也无法真正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
·并购后遗症凸显盲目重组之痛 2015-01-29
  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或为多业并举,或为脱困解危,或为保牌保壳,或为解决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
·大股东“白条”承诺重创契约精神 2015-01-27
  通过一年时间的专项治理,居然还有23项承诺未履行,彰显A股市场契约精神的缺失。
·注册制还需配套措施护航 2015-01-22
  推进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还需从提升新股发行人信息披露的质量等四方面采取措施对其保驾护航。
·“深港通”意义不亚于“沪港通” 2015-01-12
  如果深市与香港市场也实现了互联互通,则意味着境内市场与香港市场的慢慢“融合”,这也将使内地市场与香港市场的全面互通得以实现。
·"竭泽而渔"式高送转当休矣 2014-12-29
  在上市公司频现高送转的背后,如果其业绩增长无法跟上股本增长,那么其投资价值必然打折。
·奇葩式并购重组当休矣 2014-12-01
  如果资产重组后,上市公司实现了做大,但却没有做强,甚至是因为资产重组损害到上市公司以及中小股东的利益,那么我们应该坚决向其说“不”。
·降息为A股带来正能量 2014-11-25
  尽管降息不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唯一良药,但降息能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和财务费用,这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并对其股票价格提供支撑。
·上市公司创新须向投资者负责 2014-11-06
  无论市场上出现何种形式的创新,均应该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有利于上市公司与广大投资者利益。
·证券市场呼唤法制环境大变革 2014-10-21
  良好的法制环境既是维护与规范市场秩序的需要,也是打击违规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需要。
·中小股东缘何对议案抱团说“不” 2014-10-14
  中小股东对这几家公司议案说不,原因在于方案与投资者预期相差太大,因此行使了手中的权力。
·信批“老大难”源于违规成本低 2014-09-29
  透过年报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建设存在缺陷、监管缺失与缺位、违规成本低等弊端让人一览无余。特别是违规成本低的问题,被市场质疑与诟病了多年,但总体而言改观不大。
·沪港通的利多与利空 2014-09-04
  对于A股市场而言,沪股通额度比港股通额度多500亿元只是表面现象,关键在于资金的投资意愿。如果沪市因此吸引了更多资金的加盟,那明显是“利多”,反之则是“利空”。
·雷士照明内斗症结在公司治理 2014-08-21
  此次吴长江与王冬雷从“武斗”发展到“文斗”,其内斗虽然由资本决定结果,但其症结却在于公司治理。按照雷士照明的公告,吴长江是因为“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被董事会罢免的。
·财务严查也无法为新股业绩背书 2014-08-14
  而一旦获得挂牌的机会,可能通过业绩变脸的方式掩盖或“洗白”上述问题,从而变成一家“正常”的上市公司。
·创业板设立单独层次要有铺垫 2014-07-18
  无论是从打造中国的“微软”与“雅虎”方面考虑,还是从助力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与科技企业方面考量,创业板设立一个单独的层次,服务于尚未盈利的互联网与科技企业,非常有必要。
·全民打新凸显A股“财富效应”缺失 2014-07-09
  无论是全民炒股还是全民打新,虽然都是投资者自发形成,但却凸显出个中的“羊群效应”现象,也凸显出市场不成熟的一面。
·治A股违规操作须用重典 2014-07-04
  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给予举报者的奖励金额,应该与相关案件的罚款金额或案值比例挂钩,如此才有吸引力。
·央企上市公司缘何成“财富杀手” 2014-06-30
  部分央企本不符合上市条件,由于“特批”,才成功跻身于资本市场,但其中“特批上市”的央企没有让投资者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对不合理不必要IPO募资说不 2014-06-17
  不合理与不必要的IPO募资,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市场资源,也会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监管部门在对这一募资现象果断说“不”的同时,也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
·强制退市应增设“高压线” 2014-06-13
  基于A股市场的现实,也为了完善退市制度,笔者以为,只要上市公司发生重大违规违法行为,都应该强制其退市。
·退市让投资者埋单有失公平 2014-06-05
  这是近期监管部门再一次提及上市公司退市问题,而退市制度将如何改革,无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一个重要的取向是,要改变上市公司退市即让投资者埋单的不公平格局。
·退市制度改革再不能单打独斗了 2014-06-03
  要实现退市的市场化、常态化与多元化,真正将“害群之马”清除出场,再不能单打独斗,非得在多方面形成合力不可。
·业绩预告违规应及时追责 2014-05-21
  及时进行处罚,不仅体现出监管部门的一种态度,无疑也能产生更大的威慑力。
·优先股强制转股应设高门槛 2014-04-25
  优先股的投资者可以获得较高的股息收入,如果强制转换为普通股的门槛太低,一旦股市步入牛市甚至是大牛市行情,那么其投资者又可以获取巨大的差价收入,如此背景下必然导致优先股投资者可以“脚踏两只船”,在行情低迷股价较低时分享高股息,行情转好时窃取高差价收入,而这明显是不公平的。
·向低门槛股权激励说“不” 2014-04-16
  对于个中存在的低门槛问题,投资者要坚决对其说“不”,也建议监管部门将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事项,列入类别表决的对象,而不能由大股东等决定,以维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以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正义原则。
·交易所竞争切勿只为自身利益 2014-04-08
  交易所之间的竞争除了利益之争外,笔者以为不能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制度建设之争。 二是严惩违规行为之争。三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之争。
·A股反转不能寄望政策利好 2014-04-03
  目前的A股市场不是说出个利好就能实现反转的问题,而最需要的是打造公平,最需要的是真正切实保护好投资者特别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创业板曲线借壳不容忽视 2014-03-21
  即使是此前借壳上市标准与IPO趋同,因为规则存在漏洞,一些本不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最终通过方案的精心设计,进而达到曲线借壳的例子并不鲜见。
·治新股高价发行要对症下药 2014-01-22
  要抑制新股高价发行,防范老股高价套现现象频频出现,只需从老股转让占发行量的比例上采取对策即可。如果监管部门出台新规,老股转让占发行量的比例不得超过40%,新股“新三高”发行的症结便可迎刃而解。
·强化对投行的约束与惩处力度 2014-01-16
  抑制新股“新三高”发行,可采取多种举措,比如提高询价时高报价剔除比例、设置老股转让不能超过总发行量的占比等,其实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对投行的约束与惩处力度无疑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如何防止奥赛康式闹剧重演 2014-01-15
  要防范奥赛康式的闹剧再次重演,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其一,新股发行时,老股转让数量不得超过新股的三分之一。在IPO新政规定超募必须启动老股转让的背景下,由于发行人相关项目的募集资金被锁定。
·重大违规即退市应尽早实施 2014-01-14
  鉴于A股上市公司频频发生违规行为的现实,笔者呼吁重大违规即退市的措施早日实施。上市公司发生重大违规行为,如果责令其退市,笔者以为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治上市公司失信须用重典 2014-01-10
  一家上市公司不履行承诺或违反承诺,把市场诚信当儿戏,对于其失信行为就应该“零”容忍,更应该对其实行严厉的监管。因此,除了监管部门进行规范之外,还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进行约束。
·优先股试点办法仍待完善 2013-12-18
  鉴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可同时募集配套资金导致曲线借壳的现象,为了防止类似现象重演,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作为支付手段购买资产的,应该不允许其再募集配套资金。只有对优先股制度不断进行完善,优先股才能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提高可转换优先股门槛 2013-12-17
  应该大幅度提高优先股门槛,比如可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超过10%的才能发行可转换优先股,有了高门槛,可转换优先股的发行自然会受到抑制,潜在弊端爆发并“危害”市场的机会也就减少了。
·规则漏洞致曲线借壳频现 2013-12-13
  本为借壳上市的资产重组行为,最终通过方案设计“巧妙”地规避。不仅没有违规,相关企业借壳也得以实现。皆大欢喜之下,市场游戏规则遭到践踏,也凸显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漏洞。
·处罚财务造假不能隔靴搔痒 2013-12-12
  地方证监局大权在握,但相关部门对阳煤化工的“严惩”,却令人难以“恭维”。退一步讲,即使今后证监会还会处罚阳煤化工,地方监管部门仅仅一纸警示函的处罚仍然太轻了。
·如何堵住曲线借壳漏洞 2013-12-11
  为了保证《通知》的顺利实施,也为了防范上市公司利用漏洞牟利,对于市场频现的“曲线”借壳现象,监管部门有必要保持高度警惕。
·IPO新政四大软肋待完善 2013-12-02
  不容回避的是,《意见》亦并非尽善尽美,个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笔者以为,IPO新政至少存在四个方面的软肋。
·多举措严打市场违规行为 2013-11-28
  股市频现违规违法行为,其危害性自不待言。对违法失信行为“零”容忍,必须有严打作为坚强的后盾。笔者以为,多举措严打违规行为。
·做空不应成为机构专利 2013-11-27
  随着A股做空方式越来越多,中小投资者获利将越来越难,但面临的风险则越来越大,这对中小投资者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资产重组必须设定高准入门槛 2013-11-12
  上市公司就可实施重大资产重组,这样的门槛无疑太低,也是导致上市公司热衷于资产重组的原因,更是导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质量不高的根源。有鉴于此,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应该设定更高的准入门槛。
·两融余额疯狂增长隐藏风险 2013-10-30
  在融资余额大幅增长的背景下,一旦遭遇股市下跌,融资买入者将标的证券卖出,无形中会加剧市场波动。因此,堵住漏洞是化解风险最有效的手段。
·如何解决IPO巨额超募问题 2013-10-28
  如此将促使发行人首发时发行更多的股份,而股份发行得越多,其发行价格将越低,这样又有利于抑制新股的 “三高”发行,超募问题亦得到解决。
·两融疯狂 如何堵住高风险漏洞? 2013-10-25
  两融业务推出以后虽然没有出现大的纰漏,但还是应该将防范其中的风险置于首位。只有做好了风险防范,两融业务才会发展更快,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来。
·机构在投资者保护中大有可为 2013-10-25
  股价下跌,大小非也就无法在高位减持股份了,这实际上最终会影响到其自身的利益。而机构投资者持股量大,用“脚”投票对股价影响大,会在市场中产生一定的震慑效果。
·新股上市应守住规则红线 2013-10-23
  任何一个市场的新股上市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而规则的红线则不能逾越,否则将损害到投资者的利益。而在A股市场中,仅仅就新股上市而言,存在的漏洞并不少
·高溢价并购 监管部门不能等闲视之 2013-10-09
  上市公司动辄出现超高溢价收购的现象显然并不正常,在冠冕堂皇的收购理由中,存在向收购方进行利益输送的可能。
·改革IPO制度须五管齐下 2013-10-09
  无论新股发行制度如何改革,必须均衡各方的利益。其中,上市公司能够融到募投项目需要的资金,新股发行价格合理又是重中之重。新股发行制度只有如此着手,才不会一再陷入“打补丁”的尴尬。
·严惩内幕交易不应因恶小而不为 2013-09-26
  违规必须付出代价,特别是对于内幕交易这颗“毒瘤”而言,更应该进行严惩,而不能留下任何“死角”,也不能因为买卖股票的数量少,对市场的影响小而“放任自流”。
·新股IPO可试行储架发行制度 2013-09-25
  如果新股IPO实行储架发行制度,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而且还有助于推进发行人对募投项目的积极投入。
·IPO审核也应实行分道制 2013-09-18
  即使新股发行制度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其审核权由证监会下放到沪深交易所,即使新股发行“注册制”最终得以实行,对于发行人的审核工作同样不会放松。因此,新股IPO时实行分道制审核就显得尤为必要。
·银行再融资优先股大有可为 2013-09-11
  融资作为资本市场的一大基本功能不可被“抹杀”。对于动辄抛出足以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的银行股再融资来说,推出优先股无疑是一大福音。
·银行再融资 优先股大有可为 2013-09-10
  尽管如此,融资作为资本市场的一大基本功能不可被“抹杀”,对于动辄抛出足以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的银行股再融资来说,推出优先股无疑是一大福音。
·国债期货对市场影响几何 2013-09-04
  国债期货上市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关键在于股市与国债期货两个市场中,哪个会产生财富效应,而这却是由资本的逐利性所决定的。
·“乌龙指”为市场敲响警钟 2013-08-19
  在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的背后,是整个市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值得反思的地方亦不少。该事件也警示我们,防范市场风险之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引入储架发行 需先完善再融资制度 2013-08-15
  储架发行制度虽然存在诸多好处,但其明显更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融资。当市场行情低迷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就可能“潜伏”下来等待好的时机。
·市场监管 亦需向地方保护说“不” 2013-08-07
  某些违规者没有受到惩罚除了 “人情世故”、“不敢碰硬”、“不坚持原则”等原因外,地方保护主义无疑亦是不可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公募基金业老鼠仓为何烧不尽? 2013-08-01
  对基金公司,也需要像券商一样建立分类监管制度。平安证券因万福生科案连降6级,不仅每年将缴纳更多的投资者保护基金,其创新业务也将受到限制,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提高再融资门槛 抑制上市公司圈钱冲动 2013-07-26
  如果对再融资设置较高的门槛,此前市场上不仅不会出现银行股、券商股的融资潮,因为所有的再融资都与分红紧密挂钩,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必然会更加积极与主动。
·证券法修订应寻求更大突破 2013-07-19
  对证券法进行修订,既要涉及资本市场各个层面的基础性制度,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市场的发展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与此同时,也要跳出现行法律的桎梏,以寻求更大突破。
·创业板再融资开闸需先立规矩 2013-07-17
  创业板要建立再融资规则体系,就不能再走主板、中小板的老路,而应该摒弃其中的糟粕,根据创业板公司本身的特点,建立适合创业板市场的再融资制度。
·中介机构信披同样不可忽视 2013-07-12
  IPO重启后在强化发行人信息披露的同时,不能忽视保荐人等中介机构的信息披露。就像一个人,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好更稳当,也才能走得更远。
·没有釜底抽薪式改革 A股市场就没有未来 2013-07-04
  无论汇金是否出手,无论监管部门出台怎样优惠政策吸引机构投资者入市,都不是让股市步出泥潭或者引导股市走强的根本方法。对于目前的A股市场而言,需要的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只有启动一场“釜底抽薪”式的改革,A股市场才会有未来。
·实施注册制须改革退市制度 2013-07-02
  为了防止市场上出现更多的“绿大地”、“万福生科”,在注册制实施前,一是要对《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九条进行修改,对造假者不能仅一罚了之,而是应该责令其退市,并赔偿投资者的所有损失。
·当“钱荒”遭遇上市公司资金理财 2013-06-27
  些上市公司在“圈钱”成功后,募集项目进展缓慢。这些闲置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不说,反而因为进入银行理财产品而产生货币“空转”的情形。不仅导致市场资源的错配,也导致了金融资源的极大浪费。
·重融资轻融券格局亟待改变 2013-06-21
  两融业务不仅标的股票应扩容至更多的上市公司,转融券业务的标的股票也同样应该与转融通标的股票“并驾齐驱”。两融业务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好,也才能走得更远。
·资产重组“实地核查”需成常态 2013-06-20
  监管部门采取“实地核查”的举措,意在防患于未然,主要在于防范刘玉斌案件可能会涉及到其他问题,在监管部门调查证实相关问题的存在时,并购重组方案已经实施。
·IPO改革应击中要害 2013-06-13
  IPO改革要彻底,监管部门更要有“釜底抽薪”的勇气与决心。失去了这一基本点,新股发行第N次“被暂停”,IPO制度第N+1次 “被改革”的情形就有可能发生。
·冠豪高新背后藏着多少猫腻? 2013-06-08
  仅仅就冠豪高新高管增持来说,即使其中标事宜无法提前预知,但其随后推出的高送转方案,亦有为自己作“嫁衣”的嫌疑。
·财务核查不能仅限于在审企业 2013-06-06
  监管部门在认真做好IPO在审企业财务核查的同时,对于业绩“变脸”幅度较大的新股,亦应启动财务核查程序。如果个中存在发行人造假行为以及保荐机构等中介未履行勤勉尽责的现象,一定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假如没有IPO财务核查 2013-06-04
  如果不启动财务核查,IPO堰塞湖的压力不可能“被缓解”,也不可能有多达269家企业终止审查,尽管个中或许有某些企业会被发审委否决,但能够“混”进市场的企业肯定大有人在。
·A股市场如何杜绝秦宝牧业式奇葩 2013-05-28
  对于造假者,不能像对何学葵那样一“判”了之,也不能像万福生科案那样一“抵”了之,重要的是要让造假上市公司直接退市,并赔偿投资者的损失,而且,对于造假者,资本市场的大门要永远对其关闭,严禁其通过资产重组、借壳等方式重新上市。
·A股市场需树立更多监管标杆 2013-05-21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无论是出于严惩违规者的需要,还是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以及资本市场的整体利益上看,仅仅只有处罚平安证券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树立更多的标杆。
·万福生科案结局并不“完美” 2013-05-15
  
·券商创新在规范中才有生命力 2013-05-09
  尽管券商创新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我们丝毫不能抹杀创新的积极作用。在券商创新活动中,走弯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不到有效的规范。如果券商都能在规范的背景下进行创新,又何愁其没有生命力?
·投资者权益保护如何卓有成效 2013-05-08
  A股市场违规行为频出,严惩不力难辞其咎。即使是监管部门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对于违规者往往都是从轻发落。像绿大地造假上市案这样的 “严惩”,不是在惩罚违规者,而是在纵容犯罪。
·“五鼠”闹债市 监管需加强 2013-04-23
  如果不强化监管,如果相关券商在债市黑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是有可能重演被撤销、被关闭或被托管那一幕的。关于这一点,监管部门不可不防。
·IPO不能带病重启 2013-04-19
  新股发行已暂停超过半年的背景下,IPO重启是市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虽然市场必须跨过这道坎,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不能老调重弹,而IPO重启更不能在带“病”的状态下进行。
·实物分红闹剧当休矣 2013-04-19
  南方食品实物分红的余波未了,量子高科为关怀股东健康而送出公司生产的龟苓膏的相关消息又浮出了水面。继这两家公司之后,人福医药又推出了“三选一”实物分红模式。
·打击上市造假不可手软 2013-04-11
  A股市场诞生20余年来不乏通过造假实现上市的公司,但毫无疑问近几年表现得更为猛烈。全流通背景下,企业造假上市,无非是为了从市场中“圈钱”以及股份能够高位套现,实际上这亦是其上市的动力所在。就像打蛇就要打七寸一样,打击企业造假上市行为,就需要针对性地从多方面着手。
·公募基金超常规发展之困 2013-04-02
  基金公司普遍追求规模的扩张与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而常常忽视公司治理与持有人利益。如果基金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每年能为持有人提供可观的分红,还怕规模上不去?
·多举措防范自查企业浑水摸鱼 2013-03-26
  无论是通过核查,或者是因为举报等发现在审企业问题的,其保荐人、保代等中介机构与人员,监管部门都应该进行严惩,以打击其不履行勤勉尽责的职责或不作为的行为。
·对境外投行保持一分警惕 2013-03-20
  国际投行常常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股市“指手画脚”,其实源于其掌控着话语权。在这方面,国内券商显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A股正慢慢步入做空时代 2013-02-26
  转融券业务的推出,在更加方便投资者做空个股的同时,其实也预示着市场投资格局的变化。A股市场慢慢步入既能做多又能做空的时代,更印证着市场的一大进步。
·股民维权呼唤集体诉讼制度 2013-02-25
  集体诉讼制度的出台,除了能够很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严厉打击市场中的违规行为,提高违规成本,震慑那些铤而走险者。
·股市“不死鸟”集体躁动说明什么 2013-02-19
  资产重组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但当资产重组或借壳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本质上就已经变了调。因此,对于所谓的借壳上市或资产重组,监管部门有必要大幅度地提高门槛。
·绿大地案并没有划上“句号” 2013-02-18
  即使如此,无论上市公司与何学葵等人是否提出上诉,抑或终审结果与一审的完全相同,对于绿大地案本身而言,其实并没有划上“句号”。
·“新三板”如何才会有春天 2013-02-05
  在“新三板”中不能再现A股市场类似的一幕。只有提高进入门槛、提高监管标准,对违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让其付出惨重的代价,“新三板”才会有春天,“新三板”也才能变成中小板、创业板高质量上市公司的“孵化器”。
·融资融券的无奈 2013-02-01
  监管部门推出“两融”业务,其作用不仅是A股市场有了一种做空工具。更重要的在于,“两融”业务能够对个股的估值起到一种修正作用。
·谁才适合进股市投资 2013-01-28
  如果能将A股打造成为一个“投资市”,如果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能够到位,如果违规者都能受到严惩,无论你是低收入者还是高收入者,都适合在这个市场上投资。一切的一切,关键在于人为。
·对IPO排队企业不能只撤材料不追查 2013-01-23
  新股发行暂停过后,还将迎来重启的一天。如何给今后的股市一个更洁净的环境,如何让新股都以真实面目亮相,这个问题监管部门无法回避。对于目前的A股市场而言,治乱必须用重典,只要存在违规行为必须受到严惩。
·退市制度能够进行到底吗 2013-01-14
  一家上市公司是该退市还是恢复上市,制度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否则,制定制度就没有任何意义。*ST炎黄、*ST创智是否会在退市整理板挂牌?监管部门又将如何出手?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没有严惩再多核查都是走过场 2013-01-10
  一旦建立起责任追溯制度,无疑将进一步打击市场上的包装粉饰现象,也将使此前没有被发现的违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否则,对其他被处罚的违规者也难言公平。
·退市制度的无奈 2012-12-31
  从闽灿坤B的退市闹剧到沪深交易所的表态,再到此次*ST关铝等公司的复活,都足以说明:退市制度如何执行,归根结底尺度还是掌握在监管部门手中。实际上,这正是以往退市制度形同虚设的根源,亦体现出退市制度的无奈。
·让更多股市“神话”终结 2012-12-26
  *ST炎黄、*ST创智的退市,在宣告股市“不死鸟”死不退市“神话”破灭的同时,笔者希望其不会只是昙花一现式的精彩,更希望那些不正常的“神话”闹剧能早日退出A股市场的舞台。
·对“IPO毒药”不能姑息 2012-12-25
  鉴于平安证券保荐的项目常常出现业绩“变脸”现象,监管部门有必要对其实施严惩。如果平安证券因之被撤销了保荐资格,试想其会在市场中产生多大的震动与威慑力?
·基金离清盘机制还有多远 2012-12-17
  无论基金是盈利还是亏损,基金公司总是最大的赢家,这早已广受市场诟病。当基金公司的利益不能与持有人的利益紧密挂钩时,持有人的利益无疑得不到保障。
·退市制度犹如披着狼皮的羊 2012-12-13
  退市新规仍然存在诸多弊端与缺陷,显然需进一步完善。当退市制度能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才是真正的“狼来了”之时。
·新股发行改革重在综合治理 2012-12-10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该如何深化?笔者以为重在综合治理。由于广大中小投资者只是被动地参与申购,无法左右发行价格的高低,所以治理的对象应侧重于发行人(包括大小非)、保荐机构以及询价机构。其中,与利益挂钩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二次股改”契机已经来临 2012-12-04
  重回“1”时代,靠政策简单地救市,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如果不对现行A股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彻底的变革,救市亦只能救一时,A股不可能总是靠“有形之手”支撑着。
·A股的灵与失灵 2012-12-03
  如何将已经失灵的A股市场转向正常的发展轨道,如何使资本市场三大功能从失灵到灵验,如何把损害资本市场与投资者利益的灵验变成失灵,既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智慧,亦是其应该努力的目标。
·“问题保代”:只管公司“亮相”不管业绩“变脸” 2012-11-29
  如果说对于造假上市行为,监管部门囿于《证券法》的规定,无法责令相关上市公司退市的话,那么,对于“问题”保代与保荐工作出现重大瑕疵的券商,撤销其保荐资格的权力可握在其手中。
·对李旭利案的再思考 2012-11-26
  李旭利案看点有三:一是李旭利曾经先后担任南方基金与交银施罗德基金的投资总监,在资本市场中属于明星级人物;二是证监会调查认定“老鼠仓”行为基本贯穿于其职业生涯,这与其他建立“老鼠仓”的基金经理明显不同;三是李旭利案涉案金额巨大。
·违规重组:要终止,更要严惩 2012-11-21
  至于被监管部门处罚或被司法追责的,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更不能终止了事。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将其记入诚信档案;另一方面,同样应该五年内限制相关主体参与任何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行为。对于违规者,更应该以严刑峻法“伺候”。
·多管齐下提振股市信心 2012-11-19
  股市的涨涨跌跌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我国GDP增速一直在全球领先,但股市却被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缠身的欧美市场远远抛在后面。退一步讲,如果投资者对股市有足够的信心,A股近几年的表现就不可能如此糟糕。
·A股市场不能只为融资者服务 2012-11-19
  针对今年股市的持续下跌,市场上要求监管部门暂停新股发行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其总是以所谓的“市场化发行”来搪塞。新股IPO、上市公司再融资以及大小非的大肆套现行为,对于资金推动型的A股而言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RQFII与QFII能否为股市带来希望 2012-11-15
  事实上,A股市场从来就不缺什么资金,倒是投资者信心常常“被丧失”。郭树清的引资举措,虽然很有必要,但市场绝对不能寄予太大的希望。否则,留给投资者的就只有失望。
·基金业须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2012-11-14
  基金公司高管的出走、基金经理的离职或变动,在目前不算什么新闻,投资者亦感到麻木了,毕竟类似的现象太多。因此,对于今年前三季度出现基金经理离任的基金多达203只且离任率高达22.21%,市场根本不必大惊小怪。
·与其差别征收不如彻底取消 2012-11-12
  欲借助红利税差别化征收来引导长期投资,无异于痴人说梦。必须指出的是,红利税来自上市公司的税后利润,存在重复征收的问题,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监管部门理应铲除市场上的一切不公平,而不是延续这种不公平。
·券商创新须摆脱低端化和单一化 2012-11-08
  很多国内券商存在“天生”的缺陷,那就是常常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其业绩与生存状况随股市行情的起伏而起伏,牛市时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一旦步入熊市,则频频深陷举步维艰的泥潭。
·银行应少向资本市场“伸手” 2012-11-08
  银行上市公司应该走出靠信贷规模支撑业绩的传统经营模式,更不能总将眼光盯在资本市场与投资者的腰包上。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如何更好地提升服务水平无疑更重要。
·浙江世宝上市的“红”与“黑” 2012-11-05
  监管部门“好心”却办了“坏事”,也让所谓的市场化发行现出了原形。而行政干预的结果,必然是市场为之付出代价,投资者为之付出代价,这也是浙江世宝与洛阳钼业遭到爆炒给我们的启示。
·有形之手助长A股投机之风 2012-11-05
  无论是洛阳钼业、浙江世宝的瘦身发行,还是其发行价格向H股看齐,“窗口指导”均若隐若现,说明我们的新股发行并非真正的市场化。“有形之手”频现的结果,是发行人无法融到需要的资金,新股遭到市场的疯狂投机炒作,也无形中进一步助长了市场的投机之风。
·股票红利税没必要差异化征收 2012-10-31
  股票红利税根本没必要实行差异化征收,由于红利税属于重复征税,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一个税种,理应早日将其彻底取消。而取消红利税,不仅仅只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更是维护市场公平的需要,这也是取消红利税的意义所在。
·重垃圾轻蓝筹折射市场浮躁 2012-10-31
  蓝筹与垃圾,只不过在一线之间。而且,垃圾股变身蓝筹股并不多见,而从蓝筹股加入垃圾股行列的却比比皆是。蓝筹股表现不佳,也导致投资者对其敬而远之。
·期待资本市场改革步入深水区 2012-10-29
  除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与机构投资者之外,剑指A股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是郭树清监管思路的另一大特点。无论是火烧股市“铁公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还是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推出,以及沪深主板、中小板退市机制的完善等都莫不如此。
·证券业政商“旋转门”当休矣 2012-10-26
  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应该严格划清界限。“鱼目混珠”的结果,只能导致监管的缺失与缺位,或者是惩罚不到位。某种意义上,违规成本低与政商“旋转门”亦不无关系,特别是当基金公司或券商出现违规行为时尤其如此。
·新股发行频现“有形之手” 2012-10-24
  对于洛阳钼业的“瘦身”发行以及浙江世宝即将步其后尘,市场根本不应感到意外。而新股发行中频现“有形之手”的事实再次说明,A股的“市场化发行”,只不过是一块“遮羞布”罢了。
·如何避免五年之痛重演 2012-10-22
  股市低迷,呼吁监管部门进行救市的声音在市场上又不时出现。其实,救市只能救一时,不可能每次低迷都要靠救市。A股更需要的是监管部门改变工作思路,其中,能否做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投资者利益是关键所在。
·市场化发行应杜绝“特批” 2012-10-15
  银河证券的特批上市以及众多特批上市股的出现,说明“有形之手”仍在发挥巨大的作用,也说明A股所谓的“市场化发行”是“伪市场化”。
·给延长锁定期的大股东再加一道“紧箍咒” 2012-10-11
  鉴于创业板公司新股发行时普遍出现了“三高”发行的事实,笔者建议,大股东在延长锁定期的同时,也应该为自己套上“紧箍咒”。比如大非承诺当股票价格没有达到发行价格以上时不减持(遇转增与派现时同步“除权”)。
·减持承诺岂能当儿戏 2012-09-27
  限售股解禁后,不管其持有人在什么价位上减持,也不管是通过集合竞价方式还是大宗交易系统,其实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持有人对限售股的减持作出过相关承诺,最终却没有切实地履行,或者在承诺中隐藏着猫腻,显然另当别论。
·新股IPO需要更多硬指标 2012-09-17
  新股IPO时,可由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招股说明书中为分红提供担保,一旦上市公司无法兑现承诺,由其控股股东等承担分红之责,这样投资者的回报就有了保证。
·创业板“三岁看老”? 2012-09-14
  三年时间,创业板已毫无遮掩地“裸露”在市场面前。创业板没有变成中国的“纳斯达克”,反而借助于制度的庇护与缺陷,变成了赤裸裸的“圈钱板”、“套现板”,变成了富豪的“制造基地”,也变成了权贵资本的“游乐园”,唯独没有变成投资者的乐土。
·新基金发行拒绝“帮忙” 2012-09-10
  事实上,对于基金发行而言,“帮忙资金”并非什么“新生事物”,其在市场上出现已有几年之久。
·恶意做空为A股敲响警钟 2012-09-10
  无论是香橼、浑水的恶意做空,还是中信证券因传言产生暴跌,都在告诫上市公司:完善的治理结构、规范的运作、严格的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在市场立足、不被香橼浑水们“暗杀”的先决条件。
·业绩“变脸”不能“披露”了之 2012-08-29
  只要新股次新股出现业绩大幅“变脸”,又受到市场的广泛质疑,监管部门都不能让其一“披”了之,应采取相关措施防患于未然,以避免新股次新股业绩“变脸”成为一道“风景”。
·ST股的制度之殇 2012-08-27
  近期ST股成为最受市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沪市的众多ST股,不仅出现了一股摘帽潮,更掀起了一股涨停潮,与当前股市极其低迷的走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IPO频现空窗期颇堪玩味 2012-08-17
  如果投资者没有信心,即使监管部门无论如何力挺蓝筹,股市也不会有任何起色。而作为投资者来讲,对此信息显然不能忽视。
·ST股票涨跌限制理应统一 2012-08-09
  就像不对称涨跌幅限制有违公平一样,在A股市场中,如果沪深两市的ST类个股实行不同的涨跌幅制度,显然也是不公平的。笔者认为,无论是正常公司还是ST类公司,两市的涨跌幅制度都应统一。
·炒股意愿降至新低折射市场生态 2012-08-07
  当A股市场被网友戏称“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时,当投资者纷纷变身为“卖股翁”时,足以说明某些方面的问题了。为挽回投资者的信心,监管部门也该出手救救中国股市,救救中国股市中的投资者。
·将新三板打造成创业板孵化器 2012-08-06
  目前的创业板是投机资本的天堂,却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梦魇。鉴于创业板公司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建议将扩容后的新三板打造成创业板的“孵化器”,特别是在今后新三板将进一步大幅扩容的背景下,更应该发挥其“孵化器”的作用。
·对审计机构问责切忌不痛不痒 2012-08-06
  针对绿大地和新大地上市造假丑闻中涉及到的审计机构,中注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中注协已采取实质性措施介入调查,未来调查取得结果时将会披露。
·创业板频现破发早已“被注定” 2012-07-24
  对于创业板公司乃至中国资本市场而言,破发以及正常情形下的业绩“变脸”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发行人信息披露必须真实、准确、完整,而不应出现浮夸以及误导、欺诈等行为。
·A股难造巴菲特 2012-07-09
  美国股市在200多年的历史中也只产生了一位巴菲特,而A股市场只有20余年的历史,无论在底蕴、沉淀、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目前A股市场的制度建设、投资文化、投资习惯等形成的生态来看,还很难打造出巴菲特式的投资大师。
·“国家队”入市难启A股投资信心 2012-06-28
  即使此次社保基金亦有大动作,但投资者仍然不要对当前的市场抱有太大的希望。事实上,无论是境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无论是基本面还是投资者的信心上,都不支持股市走出一波行情来。
·IPO融资创三年新低不足喜 2012-06-21
  如果郭树清主席领导的证监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股市的定位问题,就无法撼动“重筹资”的根基,也就意味着融资仍然是A股市场的第一要务,上半年IPO融资额创3年来新低,也注定只是昙花一现式的精彩。
·老鼠仓民事索赔机制亟待建立 2012-06-18
  李旭利“老鼠仓”案之所以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李旭利曾是明星基金经理,也不仅是因为该案三次推迟开庭,更是因为此案涉案金额巨大、当事人获利丰厚。
·个人投资者的贡献与地位严重失衡 2012-06-12
  中国证券市场诞生20余年来,无论是在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社会关注度上,还是在挂牌的上市公司规模、机构投资者的数量,以及对宏观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等方面,与当初相比均不可同日而语。
·苦练内功才是银行业的立足之本 2012-06-06
  银行股遭遇投资者用“脚”投票,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之外,显然也与其“粗放”的经营模式密切相关。部分银行基本上已陷入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大幅放贷——资本充足率不足——再融资——再巨量放贷的恶性循环。
·有钱人为啥不愿炒股 2012-06-04
  A股市场诞生已超过20年,在沪深证交所开户的A股投资者账户数也超过1.65亿,股市投资者的构成到底如何?是哪些投资者在市场中折腾?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新股发行直接定价将是谁的“盛宴” 2012-05-28
  任何一项针对资本市场的改革或创新,均应顾及到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更应该顾及其中的利益平衡,创业板、主板退市制度如是,引导上市公司分红如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亦如是。显然,新股定价模式的创新,将仅仅只是发行人与承销商的“盛宴”。
·强化监管重在提高违规成本 2012-05-21
  保荐制实施以来,监管部门对于违规保荐机构与保代的处罚,一般侧重于监管谈话、重点关注、出具警示函或者是N个月内不受理其文件等,这些隔靴搔痒的处罚措施,根本就形不成任何的威慑力,反而助长了市场的违规行为。
·让铁公鸡主动下蛋 2012-05-14
  近几年来,无论是上市公司分红的家数、占比、总额,还是平均每股现金分红金额等,均呈上升趋势,但铁公鸡仍大有人在。
·部分退市条款需更严厉 2012-05-02
  之前承诺今年上半年推出沪深主板退市制度,显然监管部门没有食言,尽管目前还只是一个征求意见稿。与现行的退市制度相比,无论沪市还是深市,经过调整后的方案都新增了不少的条件。但总体而言,有些条款还存在缺陷,有些退市条款的缺失严重则令人失望。
·“窗口指导”不应染指新股发行价 2012-04-26
  通过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强化监管与对违规行为的严厉处罚,新股发行价格回归理性并非没有可能。而“窗口指导”如果再次莅临市场,无异于市场化的大倒退。
·港式监管值得A股借鉴 2012-04-24
  在如何对待包装粉饰造假上市问题上,A股市场管理层有必要“照搬”痛打“落水狗”的港式监管。一方面,责令造假者退市,退还投资者的资金并赔偿损失;另一方面,对于相关责任人员严惩不贷,特别是对于券商等中介机构,情形严重时应果断撤销其资格。
·应延长保荐人督导期限 2012-04-20
  保荐人与保代没履行勤勉尽责的职责,是这几年新股、次新股业绩频频出现变脸潮的重要原因,而且也不能排除其“狼狈为奸”的可能性。因此,强化保荐人与保代的责任,并建立严厉的责任追究机制应成监管的重要手段。
·IPO新政需修订“两法”配套 2012-04-16
  毋庸置疑,IPO新政的实施,在某些方面显然还存在法律上的障碍,也需要修订证券法、公司法进行配套。如为缓解股票供应不足问题,《指导意见》规定,在首次公开发行新股时,推动部分老股向网下投资者转让,增加新上市公司可流通股数量。
·A股频频“称熊”不是资金问题 2012-04-09
  继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熊霸全球”之后,今年一季度A股再次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中“称熊”。别说是风平浪静的日、韩、新加坡股市,即使是笼罩在债务危机阴霾中的欧美股市,表现也比A股市场出色。
·种子基金价值几何? 2012-03-21
  种子基金在完善基金行业激励机制的同时,也将基金管理人(包括其股东、高管等)的利益与基民“捆绑”在一起了。这不仅是市场一大进步,也有利于基金管理人与持有人之间形成利益共享,亏损共担的格局。
·主板该推出什么样的退市制度? 2012-03-14
  鉴于A股市场常常出现像江苏三友、绿大地这样通过造假上市的公司,建议监管部门修订现行的《证券法》。只要发现包装粉饰、造假欺诈等上市者,监管部门应该立即责令其退市,相关投资者的损失,亦由违规者赔偿。
·不仅要审 而且要严审 2012-02-13
  对于“IPO不审行不行”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在现阶段,鉴于A股市场的实际状况,新股IPO不仅要审,而且要从严审核。
·严惩违规保荐机构 2012-02-09
  保荐制实施以来,虽然在新股发行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暴露出的问题同样不少。尽管其中不乏制度设计上的原因,但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过轻更值得关注。治乱须用重典,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对于违规保荐机构与保代的严管重罚理应成为第一选择。
·“三公”不存 信心安在? 2012-01-10
  一个投资者利益没有 “被保护”的市场,注定不会变成一个健康的市场,更别谈什么健康发展与长治久安了。一个“三公”原则遭到践踏的市场,同样注定投资者会对其丧失信心。打造健康股市,提振市场信心,请从维护市场的“三公”原则做起。
·股市信心来自哪里 2012-01-09
  只有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只有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切实保护,市场信心才会建立起来。否则,一切免谈。
·基金抬高发行价“人人喊打” 2011-12-28
  基金在询价时纷纷报出高价,并非没有原因。笔者以为,只有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才能抑制基金的不负责任的报价与抬高新股发行价格。
·仅仅解聘还远远不够 2011-12-05
  证监会日前宣布,对第三届并购重组委委员、北京天健兴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建敏实行解聘的决定,这是证监会对包括主板、创业板和并购重组委员开出的首例罚单。
·对证券市场违规者就应严管重罚 2011-12-05
  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体现出重典治市的决心与信心。乱市需用重典,对于违规者的严管重罚,才是真正的治市之道,也是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之道。
·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几点建议 2011-12-02
  与现行主板退市制度相比,创业板退市制度有明显的进步,特别是“一旦经审计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显示公司净资产为负,则其股票暂停上市”这一条,对主板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提升分红水平需要制度保障 2011-11-14
  在市场资源第一次错配之后,就不能再允许出现第二次错配的发生。而对那些能够持续回报股东的上市公司,市场也有责任为其后续的再融资提供支持。
·警惕资产重组沦为资本玩物 2011-10-17
  尽管《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已经颁布实施,借壳上市等资产重组的门槛亦被提高。但对于资产重组所引发的种种弊端,监管部门切不可等闲视之。
·六家个股离奇“蹦极”应彻查 2011-10-13
  A股市场中,利益输送的现象并不鲜见。上市公司向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同一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的利益输送、新股发行前所出现的突击入股现象等,都是利益输送的表现形式。而利益输送行为,扰乱了市场正常的秩序,损害了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其危害性自不待言。
·从老股民愤然退出市场说起 2011-10-10
  对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中国股市而言,已不再是救与不救的问题,而是需要一场像当年股改一样的变革。只有对市场进行综合治理,根除不公平现象,维护好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才能挽救投资者的信心,老股民愤然退市这一幕才不会重演。
·上市公司沉迷金融游戏风险堪忧 2011-09-19
  不忙主业忙副业,把副业当作主业做,是当前上市公司的一大生态。但金融游戏不可能使上市公司实现做大做强的美梦,也不可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的能力,唯有做好主业,才是上市公司的生存之道,也是其回报投资者最好的方式。
·股市岂能总是发挥“抽血”功能? 2011-09-06
  无论是市场的制度建设,还是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以及中小投资者的规模,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既然是股票市场,又岂能总是发挥着 “抽血”功能,又岂能总是不顾投资者的死活?
·“不死鸟”何时不再疯狂 2011-09-05
  在一个又一个“不死鸟”财富神话的背后,固然有市场投机猖獗、股市牛人疯狂追捧、机构投资者鼎力支持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在于A股退市机制形同虚设。
·应重罚内幕交易基金公司 2011-08-29
  对于这些知法犯法者,特别是作为市场中坚力量的机构投资者基金(包括相关责任人),监管部门必须作出严厉的处罚。这是严惩违规者的需要,更是维护市场正常交易秩序的需要。
·“银广夏第二”的出现并非偶然 2011-08-22
  对于造假上市或上市后财务造假者,监管部门应该祭起“杀无赦”的大棒。一旦发现,立即勒令退市,并要求其承担赔偿投资者损失的责任。只有如此,才能彻底断绝违规者的侥幸心理,还市场以安宁。
·停发新股不如把好质量关 2011-08-19
  A股市场投机盛行,除了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意识淡薄之外,与上市公司质量低劣密切相关。A股市场一旦有风吹草动即产生暴跌,同样与上市公司不具备投资价值密切相关。
·请监管者听听股民心声 2011-08-15
  事实上,股民的要求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股市能够消除诸多弊端,健康地运行,在如此环境下,即使是“买者自负”,他们也心甘情愿。
·实施“401K”计划的前提是提升股市投资价值 2011-08-02
  笔者以为,中国版“401K”计划涉及到老百姓的“养命钱”的安全,如果股市没有投资价值,不实施也罢。
·券商研报越来越像“花瓶” 2011-07-29
  无论卖方分析师是干什么的,既然是研究报告,客观、公正是研究报告的灵魂。丧失了这一基本原则,任何一份报告都经不起推敲。券商“雷人”研报之所以遭遇到市场的普遍质疑,其实与其失去了“灵魂”密切相关。
·券商行业再次洗牌是市场发展必然 2011-07-19
  中国需要在全球资本市场拥有话语权的券商,如此我们的资产才不会被贱卖,A股市场也不会常常被境外大投行的“研究报告”牵着鼻子走。
·必须严惩“搞噱头”研报的券商 2011-06-30
  除了取消相关人员的从业资格,还应该让被误导的投资者提起集体诉讼,让“搞噱头”研报的券商或者研究人员赔偿损失。惟有如此,才能让券商研究人员认真严肃地做研报,对上市公司负责,对投资者负责,对市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