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近两年,北京全市至少有20多个政府部门推出官方APP。这些政府APP涉及各个生活领域,不过,记者体验17款政府APP发现,这些APP的下载量冷热不均,有的仅有几十次。同时,一些政府部门开发的APP更新不及时,或者在手机系统升级之后无法使用,成为实际的僵尸APP。
各政府部门纷纷试水官方APP是积极尝试。此类项目,不仅是为了寻求公共职能在移动网络内延伸,也展示服务型政府的现代意识。然而,在数字办公、线上履职等主流话语的浸润下,各式各样的政府APP竞相推出,却有不少与其说是迎合真实需求的应势而为,不如说是主推者一厢情愿的单方面行动。正是基于此,我们看到诸多这一类型的手机应用,或者无人问津,或者沦为僵尸。
政府APP从其出身上看,更多还是试验性质的。它们多数不是诞生于成熟的思考以及严谨的评估,更多是一种从众与跟随。而就其功能而论,看似新颖的各类APP,其实并无太多的独特性,多数时候只是在复制、搬运着官网平台的既有信息或功能……这背后值得反思的一种现象是,职能部门言必称移动互联,却是在追求一种框架式、形式意义上的存在,而并不真正在乎形式背后的实质价值。
僵尸APP,折射的仍是一种对移动互联网化的误解。即简单将自家APP的有无,视作转型升级与否的标志,却忽略了移动互联网化更重要的内涵,是开放、分享的精神特质,以及联通、整合的实现路径。从这个角度看,一些公共职能机构,利用业已成熟的流行软件就可以来服务公众。如果不惜重金未经评估另起炉灶,跟风上马新产品,却沦为僵尸APP,那可以说,各行其是的政府APP,背后还是一种排他性、封闭式的公共身份。
移动互联网化,无疑价值正确。政府部门固然可以跃跃欲试,可是在此过程中,也要更多考量投入与产出,要考虑费效比才是。从前期开发,到运营维护,直至修正迭代,APP烧钱不可谓不甚。APP荒废破败,实在是巨大的浪费。而APP的推广和维护,也都不是传统职能部门的长项,但是市场上不少产品公司却已经有很成熟的产品和运营模式。真正理解互联网的开放平台和平等分享内涵,尊重市场格局、善于整合借力,才可避免僵尸APP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