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最近几年,在湖北湖南和广东等地,一些债务相当严重的乡镇政府中,政府的债务欠条成了打折货币。在这些地方,“打折收购”乡镇政府对个人欠条是门“生意”,一度欠条甚至还能折价买东西,成了地方“流通货币”。 尽管地方政府债务极为严重,但是把欠条当货币的肯定是极个别现象,但这个现象却给中国地方官员上了一堂生动的货币课。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蔓延开来是极其危险的。 货币是交易媒介,要成为交易媒介就必须有信用,信用的背后是物质和精神实力。以前是黄金作为交易媒介,但是黄金量太少,容易引发通货紧缩,于是主权国家自己发行货币,其实就是没有价值的纸张。这些纸张背后其实是主权国家的信用,这些信用是其背后的庞大的实物资产以及确定偿还的庞大的国家机器。当然,这些最终都要指向货币使用人对货币发行方的认可,即大家一致认为——这些货币最终是可以兑现的。 那么,这些乡镇政府的欠条怎么会成为货币呢?这是因为,尽管乡镇政府目前不能还债,但是其欠条的信用是建立在他此前就已经建立起来的信用上,在老百姓心目中,作为党政一级管理部门的乡镇政府怎么可以不还债呢。于是债务欠条就开始流通了,并可以打折购买一些货币,这时候人民币就被当地群众藏起来了,因为当地人的预期是,今后人民币相对于欠条必然要升值。把人民币藏起来,先用欠条,等以后人民币升值了,可以换大把欠条,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如果把一个乡镇当作一个国家,那么,现在乡镇政府不能用人民币归还债务,因为没钱,只能用欠条,这其实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财政货币化。也就是,政府债务归还不了,只能印刷钞票来还债,这些钞票实际上是对当下货币价值的稀释,是地方政府赖账的高级手段,是对国民福利的掠夺。 回过头来看,去年国内银行间市场发生的“钱荒”现象,表现为大多数金融机构突然缺钱,要归还债务,必须去借钱,而央行保持克制,没有印钱,于是钱变贵了,其表现为银行间利率的大幅飙升。 为什么突然钱没了?这是因为,通过各种同业工具,钱进入了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去归还债务或者上新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是短期资金配置长期项目,需要大量后续的资金跟进,形成滚动模式才能跟上房地产项目和地方融资平台长期资金需求,一旦央行印刷货币的进度跟不上这个需求,就发生钱荒。钱荒最根本的根源,还是银行用扩大信用的方式还债,其实与乡镇政府的欠条货币没什么本质区别。 当前,某些经济管理部门,还沉睡在迷梦之中,妄图利用国家信用通过印刷货币,来归还债务稳定增长。比如,目前城投公司发行债券,想要一举多得,但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无数的欠条在市面上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