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特需公立医院才能姓公
2014-04-16   作者:傅达林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字号

  有人为了挂上专家号而半夜排队,有人则能享受到星级宾馆般的VIP服务,公立医院的这种“冰火两重天”景况,折射出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对此,北京今年将进一步削减公立医院特需医疗规模,压缩情况将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医院评审挂钩。

  一直以来,我国的医疗资源十分紧张,公立医院设立所谓“特需”服务,也向来被指为一种基于特权、金钱、地位的医疗异化。因为它在根本上违背了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损害了公民平等获得医疗服务的权利。在医疗改革的视野下,压缩乃至彻底取缔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将公民超出基本医疗之外的VIP需求,逐渐转移到私立医院的多样化服务中,才是合乎医改方向的正道。

  现代社会,享受起码的卫生医疗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基于这种权利,国家设立公立医院,并在医疗资源分配上给予关照,就是为了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职能,满足公民的基本医疗需求。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之后推行的市场化医改道路,虽然提高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但忽略了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功能区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的看病难、看病贵。最初的“特需”医疗,恰恰是这种市场化改革下的“蛋”。这进一步刺激了公立医院牟利的冲动,势必冲击到公民基本医疗资源的有效获得。正因为如此,原卫生部提出的医改方案明确表示要将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

  但是,这一目标是否完全实现?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是否应该彻底取消?目前既缺乏实证的检查结论,也缺少理性的决策论证。例如在京很多大医院开设的特需门诊比例不一,有的比例超过了10%。而只要尚存在一定的比例,“特需”服务给医院及医生可能带来的种种实惠,必然会进一步刺激公立医院扩大“特需”服务规模的意愿,影响医改的正确方向和进程。

  从根上说,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准确界定不同医疗机构的社会属性,让公立医院真正姓“公”。而“特需”服务是一种对于公共资源的挤占,并不符合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定位,而且也挤压了私立医院的市场发展空间,造成了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的一种失衡。因此从长远看,彻底取消公立医院的种种VIP服务,让其医疗资源真正回归公益本位,以尽可能满足公众平等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理应成为医改的重要内容。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资金有缺口 2014-04-11
· 中央财政将补助公立医院试点县30亿 2014-04-08
· 民营资本冷落县级公立医院 2014-02-28
· 卫计委:每省至少设一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 2014-02-11
·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明年全国推开 2014-02-1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