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1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这一数据虽然低于市场预期,但仍略高于去年初制定的13%的目标值,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早在M2突破百万亿元、并一举超过美国时,有关货币超发的话题,就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热议。M2快速膨胀,到底是不是货币超发造成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货币有没有真正“动”起来,并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如果形成了现实生产力,自然,M2多一点并没有太大问题。
显然,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货币并没有真正“动”起来,至少,“动”的力度不够强、强度不够高。因为,同样的货币供应量,美国产生的GDP是我国的两倍。
虽然相关专家表示,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我国的M2破百万亿元,不能与美国相提并论。因此,对GDP的影响也不能简单比较。而且,在我国的货币体系中,还有巨额外汇储备这一特殊因素。即便如此,只产生相当于M2一半数量的GDP,还是无法合理解释。
事实上,从近年来货币供应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此规模和速度的货币供应,既没有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也没有形成对应的GDP,确实是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就算M2中存在居民储蓄存款比例偏高,以及巨额外汇储备的因素,也不足以解释这种奇怪现象。唯一的可能,就是资金的流动性太差,没有与财富形成产生互动,而是在银行间盘来盘去。
首先,大量的货币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使资金出现了严重积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每年新增的银行贷款就都在10万亿元左右,仅此一项,就有几十万亿元。如果再加上直接融资,其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但是,这些资金都投放到哪里呢?可能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二是政府融资平台,三是“铁公基”等各种基础设施。也就是说,多数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而真正能够实现资金乘数效应的实体经济,却很难得到资金的支持。自然,资金的流动性就差,使用效率也很难提高了。
第二,居民消费欲望不强和投资渠道不畅。居民储蓄存款居高不下,并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也不是居民生活水平高的标志。恰恰相反,它说明居民消费动力不强和缺乏应有的投资渠道。譬如股市,过去每年拉动消费在2000亿元以上,现在,不仅不能拉动消费,反而挤压了消费。再如住房,由于价格持续上涨,让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大下降,消费预期越来越弱。最终结果,就形成居民拼命储蓄、政府拼命投资、资金拼命在钢筋混凝土中积淀的恶性循环。相反,如果居民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且具有良好的投资通道,那么,居民储蓄就有可能变成强大的消费动力和财富创造力。
第三,企业缺乏投资动力。按理,社会投资的主角应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但是,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取代了企业在进行投资,而企业却因为市场和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投资动力严重不足。如此一来,资金的流动性就只会越来越差,产生的效率也会越来越低。
第四,银行的不规范行为过多。其他方面不谈,单就贷款来看,企业要想获得贷款,就必须按照贷款金额在银行存上一笔保证金。也就是说,从表面看,企业拿到了贷款,实质,相当一部分又变成了存款,且企业不能随便调用。如此一来,这些钱对企业来说,就变成了不能产生效益的死钱,货币的流动性也就相对减弱。
正是因为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和缺陷,所以M2的膨胀并没有带来社会财富的同步增长,反而留下了通货膨胀的巨大隐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避免风险的发生,值得管理层重视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