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去杠杆化与“钱荒”的改革博弈
2013-12-24   作者:韩哲  来源:北京商报
分享到:
【字号

  “钱荒”是中国经济最不能理解的现象。

  中国缺钱吗?11月末,M2余额接近108万亿元。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41万亿元,同比多增加了6600亿元。无论是历史总量还是当年增量,钱都不能算少,甚至就在这些年,货币超发和通胀都一直是讨论热点。既然钱这么多,为什么在今年6月以及12月银行间市场的利率陡然高涨,以至于人人争说“钱荒”?

  一切缘起去杠杆化。

  李克强总理在货币政策上的表态非常明确: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他用“抱薪救火”来形容放松银根和多发赤字。薪不尽,火不灭,最后杠杆没完没了,越加越高。总理给出的方向是盘活存量,而不能总是靠央行定期释放流动性。不过,长期对“央妈”放水的依赖使得市场敏感脆弱,温室里住惯了,稍微有点凉风就如临大敌。

  这样的风险,在改革之前其实就是明了的,无论决策者还是利益相关者都心知肚明。问题的关键是怎么一边去杠杆化一边把控风险,一点一点地把杠杆降下来,让市场承受一些波动,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受一些压力和损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银行等金融机构热衷于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也就是中国意义上的影子银行,渐渐做成了规模,做成了模式,也做大了风险。由于表外业务不用计提风险准备金,杠杆效应更加显著。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和理财产品借来资金,然后投向房地产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在以前,银行间市场的钱充足,不愁借不来,而房地产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对利率不敏感,多高都敢要,这中间的利差很是丰厚,银行也乐得赚个盆满钵满。现在“央妈”不像以前一哭就给糖了,还在一点一点地推动去杠杆化,逆回购的节奏越来越慢,导致银行间市场的钱借得越来越不容易。借来的钱大多是短期,贷出去的钱大多是中长期,这种错配一旦市场系统性突变,比如货币政策思路调整,就极容易导致流动性顿失,也就是所谓的“钱荒”。

  更进一步,我们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靠投资驱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靠政府投资驱动。政府做了很多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自不待言,但同时这些投资强烈地依赖货币输血,只要有钱就有投资,导致大量的钱都进入到这样的投资之中。基础设施投资本来回报时间就长,再加上效率损失,于是大量进入的钱都沉淀在这种投资里,货币周转率速度降下来了。而地方政府和国企的投资对利率实在谈不上敏感,他们配置资源的愿望和能力越强,杠杆就越不会降下来。去杠杆化的工作虽是央行来做,但做得成不成还得看地方债和国企方面的改革有无进展。这就是我们改革的特色,环环相扣。

  所谓的“钱荒”不过是去杠杆化过程如期而至的风险。风险并不可怕,什么事没有风险,吃个饭还有风险,一不小心还会硌牙卡刺。但饭还是照吃,吃米饭的时候多淘淘,吃鱼的时候放慢吞咽的速度。既然要改革,就要提高对风险的容忍度,改革哪能没有一点风险呢,重要的是如何控制风险。如何在风险中求得突破,如何在释放风险的同时加强对风险的检视和疏导,就成为了改革的基本功。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钱荒”再袭恐误伤刚需 年底市场收官成交可期 2013-12-24
· 资金面短期偏紧但钱荒不会重演 2013-12-24
· 真假钱荒背后:治理钱荒已经非央行一己之力可及 2013-12-23
· “钱荒”再现凸显调结构之坚 2013-12-23
· “钱荒”凸显利率市场化步伐缓慢 2013-12-2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