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惠:金融转型需突破原有利益格局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特邀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
2013-12-16   作者:记者 方烨 实习生 蔡恬/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财经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浪·长安讲坛第242期日前召开。论坛特邀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发表了题为“以金融转型促进经济转型”的主题演讲。张承惠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势在必行,而现有的金融体制不能够满足经济转型的要求。金融转型需要通过改革来推动,打破固化的金融结构,对原有的利益格局进行突破性的改变。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金融运作的市场化程度,加快推进金融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经济转型更要靠市场和个体的创造力

  实现经济转型,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和创新经济的动力机制,激发市场个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中国过去比较注重的是靠群体、靠企业,将来应该更加强调个体。

  张承惠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讲起。她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一些困难。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经济发展转换的时期,从中长期的时期来看,经济增速会逐渐回落。在这个时期,经济转型面对三方面的阻碍。
  首先是中等收入陷阱。
  张承惠分析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很多的经济社会矛盾是被高速增长的经济所掩盖的。当经济增速一旦回落,就会有一个水落石出的结果,过去所掩盖的一些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就会暴露出来,因此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张承惠说,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一般来说都需要进行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整,最终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中国现在已经进入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够顺利度过转换期的话,也有这种可能。
  其次,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了非常沉重的打击。
  在这种危机的冲击之下,中国的外需急剧收缩。现在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国家开始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贸易的纠纷,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纠纷高发。另外,发达国家过去有一个产业空心化的现象,现在很多国家开始再工业化,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通过政策吸引海外投资,重新在本土建工厂。这种情况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高投资的。高投资一定带来高产能,高产能在国内消化不了,就要跑到海外吸收。可是外需又急剧收缩,所以中国这几年产能过剩的问题非常突出。
  再次,债务问题。
  这也是中国面临的很严重的挑战。中国的投资效益总体上是下滑的,因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掉,投资就不能回收,就不能产生利润。在投资效益下滑的情况下,如果继续还要保持原有增长方式,继续高强度投资,但投资没有回报,甚至不能回收成本,这样的话债务就没有办法偿还,中国将来恐怕会赴欧洲的后尘,陷入债务危机。从大家比较认可的水平来看,大体上中国的地方债在16万亿元到24万亿元之间。2012年政府的债务已经占到了当年GDP的45%。考虑到还有一些隐性的负债,最终结果可能在50%到60%左右。同已经发生的债务危机的一些国家相比,这个负债率还不算很高,但是从中国的历史比较来看,已经是非常高的水平。
  张承惠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经济转型,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和创新经济的动力机制,激发市场个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中国过去比较注重的是靠群体、靠企业,将来应该更加强调个体,而且要提高制度的适应性,以及政府应对风险的能力,提升经济整体效率和国家的竞争实力。总的来说,经济增长要从过去的重速度转向重质量,由过去的重要素投入转向注重提高要素效率方面。具体来说这种经济转型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第一,从依靠大企业、大项目转向注重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之下,主要是依靠重化工业来迅速实现投资、迅速产生效益,重化工业一定是大企业大项目。未来我们不能再依靠大企业大项目了,要依靠中小企业。
  第二,从重点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拉动经济,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规模经济效益还是要有的,但是也要注意发展范围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规模经济效益是依靠做大规模来获得更高的单位投资收益。范围经济效益正好相反,它是依靠扩大交易对象的范围来获得,它可能价格很低廉,但是要面向众多的交易对象来获得经济效益,每一笔的收益可能很低,但是汇集起来效益就高了。
  第三,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转向投资消费出口都要依靠,三驾马车要协调发展。特别需要注意培养消费的拉动能力,保护和提升内需。因为中国的消费率一直是偏低的,原因是政府通过压缩消费来迅速聚集资金投入大项目大企业的建设。
  第四,从注重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转向注重自主创新,发展新兴产业。
  要实现这些转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从政府引导经济为主转向市场导向为主。政府的长处在于迅速集中资源,重点投入某几个领域,迅速产生效益,标准化且相对单一,所以不会有很多个性化的产品。在市场中,面对成千上万的客户需求,政府是无能为力的。市场导向就不一样了,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供给,甚至人们会用某种供给来创造需求。这就是市场的力量,政府做不到这一点。

  金融不转型就会拖累经济转型

  现在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下形成的,如果中国的金融不转型,就会拖累经济转型,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使经济转型成功,金融领域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张承惠表示,现有的金融体系不能够满足经济转型的要求。因为现在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下形成的,这种传统模式下的金融体系有着以间接融资为主体、以做大为目标、农村金融发育不足等特点。
  第一,传统金融是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体,迅速聚集社会资本。
  传统发展模式,政府用行政的力量聚集社会的资金资源,去投入大项目,投入重化工业的大企业建设,最有利的金融工具就是银行,所以才形成中国的银行占主导的、间接为主的融资的特征。从几个行业的资产比较能看出来融资体系进行到什么程度,2012年底,银行业是一百多万亿元,证券业大数大概是一万亿元,最多两万亿元,保险业七万亿元。从资产规模就可以看出中国绝对是银行主导的。
  第二,金融机构以做大为目标,以大客户、大项目和外商投资为主要的服务对象。
  近年来的银行业的经营战略基本上都是在多少年以后成为本行业的哪个地区的第几名,还希望成为跨国的银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模式。追求规模扩张是银行普遍的理想和行动方针。保险公司也是一样。政府重点扶持大企业,大企业一定需要大的金融机构,大的金融机构必然也会追求大企业,是相辅相成的一件事情。
  第三,国家重点是支持工业,农村金融长期发育不足。
  从建国以来,我国重点发展工业,不管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来发展的。金融机构从农村大量吸收资金,然后统一拿到别的地方去调配使用,使得农村金融发展受阻。
  金融体系的这些弊端,张承惠指出,直接导致了中国金融体系效率不高。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总体来说资金是过剩的,但是实体经济资金又供给不足。
  最典型的表现是弱势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到现在仍然比较严重。张承惠介绍,在去年年末,商业银行的贷款是1978年的333倍,GDP是142倍,明显贷款的增速是快于GDP的增速的。说明我们资金是宽裕的,从总量来说资金是不缺的。但是现有的金融体系满足不了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一些中小微企业来说贷款十分困难。结果是地下金融非常活跃,这是现在各个地区都存在的现象。现在的一些作法部分地缓解了融资难的问题,但是解决的方式是通过增加融资缓解,增加整个融资链条,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的,而不是放开市场竞争,促使竞争主体的增加,来通过竞争提高服务质量,路子是不太一样的。现在的这条路子结果一定是增加融资成本的。
  其二,中国资产的海外运用能力不足,外汇储备使用效率不高。
  外汇储备的增长是热点话题。实际上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本身就证明中国经济结构是失衡的。对内对外结构是失衡的。在结构已经失衡的情况下,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金融机构,有这么多外汇储备拿出去用,应用的能力又偏低。在2011年,查上市四大家的银行,除了建设银行以外,在海外的税前利润的占比只有3%到4%,和海外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是不相称的。中国银行是中国大银行里面,所有银行里面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它主要是活跃在港澳地区,如果把港澳地区的贡献扣除掉以后,占全部利润的比重也不到5%,说明海外经营的能力很弱。
  其三,问题银行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利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张承惠谈到,这个问题也是最近讨论的热点,社会的声音很响,批评16家上市银行的利润占到全部2000多家上市公司一半以上。
  其四,金融管制催生了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是中国金融结构扭曲的表现。因为中国存在着很严重的金融管制,存在着很大的金融结构的扭曲,才使得一些正规的金融机构,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拐弯的渠道为自己增加利润增加收入。
  张承惠说,如果中国的金融不转型,不仅不能支持经济转型,反而会拖累经济转型,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金融改革的重点是提高市场化程度

  金融改革光靠金融机构的自我转型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改革来推动。我们的金融结构是固化的,不对原有利益格局进行一些突破性的改变的话,金融很难转过去。

  在谈到中国金融如何加快转型的问题,张承惠强调了三个与经济转型重点相对应的金融体系转型点:第一,要将重点为工业企业、大客户提供服务的偏好转向合理产业分布、均衡大中小客户。第二,更有效地发挥金融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中小产业自主创新方面的作用。第三,要拓展视野,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未来不仅要为企业还要为消费者提供融资服务,而且还要提供一种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金融转型需要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张承惠说,中国的金融机构现在很多是自己在跟自己玩,左手和右手玩,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好像是产生了效益,但不能真正创造价值。这点也是未来金融转型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话就要求金融机构由追求规模转向追求效率和效益。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随着市场主体的迅速增加,同质化竞争一定会有分化。而且要由传统的单一的信用中介转向信用、资产管理、融资顾问等综合性中介,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
  金融体系由严格分业经营、单层次的、机构型的封闭式体系,转向混业经营、多层次的、市场型的开放式体系。融资结构由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市场要共同配合、共同发展。金融监管要由高成本低效率的行政性管制转向更加注重效率的市场化的监管。从分业的机构的监管和注重事前的监管转向统一的注重功能的和事后的监管,是金融转型的重点和方向。
  张承惠表示,金融转型为金融创造出一个很大的空间,但也要注意到在转型过程中也会产生巨大的风险。这个风险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跟不上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第二,中国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转型,但是同质化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掉。有一些银行已经开始寻求差异化的经营,寻求一些新的经营的方向,寻求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这个过程还是比较漫长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做的都是一样的事情,因此一个金融机构出问题,很容易传到其它的金融机构。
  张承惠分析,中国现在的金融结构是比较特殊的,这种金融结构会加剧风险。
  其一,国有控股的超大型的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内起到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委托代理的问题没有解决,它的公司治理还是存在很大的漏洞。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风险的机制不可能会非常有效率,这种大规模的金融机构,不可能总部一下管到营业网点。以前银行有七级机构,现在可能有些银行合并精简了一些。多层级的机构,一定会使总部的风险控制机制被层层的弱化,到基层营业网点上有可能风控机制部分的失效。
  其二,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体系的变化。我们现在基本上是用老办法解决新产生的风险,其实是控制不住的。目前我们可以看到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都在参与资产的管理业务,叫大资产管理。使得银行体系外的资产急剧膨胀。同时,互联网金融以及个人对个人的融资,这样的活动最近一两年发展非常迅速,现有的金融监管,无论是从法律,从监管理念,还是监管的方式、工具、手段来看,都还跟不上金融体系内发生的这些变化。
  张承惠表示,加快金融改革光靠金融机构的自我转型、业务转型、多样化经营、强化风险管控机制等还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改革来推动。因为我们的金融结构在相当程度上是固化的,如果已经固化的结构不对原有形成的利益格局进行一些突破性的改变的话,金融很难转过去,大家仍然愿意在原来的经营方式之下吃安稳饭。
  张承惠认为,金融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于提高市场化程度、改进选拔和考核方式和加快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这三方面。
  第一,提高金融运作的市场化程度,使金融机构能够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要自己承担风险,能够完全地有自主运营的权利。现在很多的金融机构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只是部分自主的市场主体。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市场也没有办法发挥作用。这里面最大问题是政府在控制金融机构的整个运作机制,包括它的高官的任命和经营方针,这里面是有一定的行政因素和政治因素在里面。第二,改进高官选拔和绩效考核方式。第三,加快推进金融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首先是利率市场化问题。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运作市场化的一个前提条件,价格都不能由市场来决定,谈不上金融机构行为的市场化。当然利率市场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国外的利率市场化经验来看,通常是通过十几年的时间,因为利率市场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不仅仅影响一个银行,会影响整个的金融市场,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
  其次,建设和完善多品种、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操作起来有难度,最大的问题在于监管部门垄断了金融市场资源。她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债券市场,中国的债权市场是被严重分割的市场,发行市场的标准不同,审批单位不同,产品的审核标准不同。不同市场交易的商品基本上是分割的,构不成竞争,市场机制就没有办法发挥作用,效率和流动性都不能提高。
  再次,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除了解决金融资产定价机制问题,还有市场进退问题。如果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则来办事,只是政府几个部门在一起决定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的未来的方向,是不合理的。
  最后,还有消费者的保护问题。在中国金融领域,政府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是很弱的。中国的法律界、金融界也在呼吁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相关法律出台。张承惠说,如果说借鉴国际经验的话,其实很多国家已经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保护设定法律了。我们这部分还有距离。

  问与答

  问:互联网金融非常火,会不会对现行的制度有什么冲击,会带来什么变化?
  张承惠:我觉得互联网金融崛起得非常快。在阿里巴巴崛起之前,谁也没有想到淘宝网能做到这么大的规模,未来互联网金融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现在很难做一个判断。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三五年之后就会对传统的金融体系造成冲击。现在也可以看到有一些银行,有一些大的金融机构,比如说像平安保险公司,还有一些商业银行,也开始关注到互联网金融,自己也开始做了。当然这种互联网金融,银行做的互联网金融相当一部分和我们说的互联网金融不是完全一回事。但是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我觉得发展前景是非常大的。

  问今后两年,中国附近有没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假如有金融危机,对我们国家的实体经济,尤其中小微型企业有什么影响?
  张承惠:首先我觉得能不能发生金融危机不是哪一个经济学家能说清楚的。我觉得东亚如果说国际环境不发生重大的改变,比如说美国,应该说东亚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当然现在经济在减速,有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很高,但总的来说东亚国家的情况和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还是不一样。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国家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和警示。危机不完全是坏事情,可以让你看到很多平常时期看不到的问题,把一些问题暴露出来。而且危机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机会,有些问题恐怕在正常的年份里面很难解决,但是出了危机,大家都有危机感了,只好出让一部分利益共度时艰。上一次危机之后各国的政府都开始注重健全它的财政体制,充实它的外汇储备,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总体上来说,经济的各方面的要素比上个世纪90年代好了很多,所以说如果没有重大的冲击,我觉得问题不大。但是重大的冲击就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时候到来,这是说不好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中国会不会有金融危机。其实我们在今年上半年做金融体制改革战略课题的时候,专门开过一个内部的专家研讨会,讨论过中国有没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只能回答你中国是有这种可能性的,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的金融体系还是比较安全的。我们要抓紧现在有利的时机,赶紧推进改革,赶紧强化我们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竞争能力,强化它的体制,让它在遇到风险的时候,遇到问题的时候,遇到感冒病毒的时候有个抵抗力,现在要做这件事情。
  第三个问题,如果周边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话,对中国的影响肯定是有的。因为中国现在和国际市场连通的程度远超过上个世纪90年代,尤其我们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使用的程度和范围已经有了很大的拓展,所以周边国家发生重大问题的话,他们感冒我们怎么也得打几个喷嚏。但是影响到什么程度是不能确定的。因为不知道危机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到那个时候中国金融体系改革进展到什么程度,各种因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所以我们只能希望新一届政府要有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赶紧把国内的事情做好。同时,我一直坚持我们的资本项目开放不能放得太快,不能在国内的金融机构还没有能力应付国内市场风险的时候,就让它去面对国际竞争。至少我们利率市场化要先推行,国内市场的准入要放开,市场的退出机制要健全,整个国内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要建立和完善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了外部冲击,至少能有点把握有点信心来应对。

  张承惠简介

  张承惠,1994年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2002年任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2003年任金融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任金融所所长。研究领域:金融改革、中小企业融资。
  曾参加二十余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如《中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与改革综合研究》、《金融体制改革总体设想》、《中国投资体制改革研究》等。主持研究多个课题,如《中国货币市场的监督、控制与管理研究》、《中日公共投资比较研究》、《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拓展问题研究》等。发表论文200多篇,7次获得中国发展研究奖。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张承惠:金融转型须打破惯性思维 2013-11-06
· 以金融转型为突破口促经济转型升级 2013-08-02
· "国十条"力促金融转型 配套措施落地可释放改革红利 2013-07-08
· 马明哲定调平安科技金融转型路径 2013-05-31
· 潘英丽:以金融转型推动经济转型 2012-12-3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