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后,新一届政府频频释放改革信号。9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依然围绕改革与民生的话题展开。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本次会议透露出哪些改革信号?我们从会议内容中可以发现一些迹象。 第一,9年未更新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开始迎来改革。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缩小核准范围。会议强调,随着经济环境、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等情况的变化,2004年出台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已不完全适应现实需要,必须抓紧修订,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介入,防止寻租和腐败,让社会投资活力有效迸发。 在高层转变经济增长思路的一系列政策下,新目录对政府权力的规范和界定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来看,新目录比起现行目录将会有较大改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按照新的核准办法,作为项目核准的前置条件、长期以来让企业和地方政府饱受其苦的“路条”审批可望取消。所谓“路条”,是指由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同意项目开展工程前期工作的批文。 如果取消“路条”,各项支撑性文件不再互为前置条件,项目的环评、选址等前期工作可以并行办理。可以想象,改革核准办法,在网上公开限时审批,以其公开透明性,接受社会监督。不再跑“路条”的同时,项目审批更是规定了时间限制,以后项目进程将会加快,从而会吸引更多投资者,而且资本的进入将更为广泛,同时下半年项目的进度或将得到保障。 第二,会议决定再取消和下放75项行政审批事项。至此,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据相关报道,地方政府“简政放权”的动作也陆续展开,其中黑龙江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1项,河南85项,江苏70项,江西43项,山东119项,广西340项。在过去十多年间,国务院已经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比近70%。从中央和地方已经取消和下放的数量上看,部分政府部门已经在行动中。但行政审批改革并非一帆风顺。相关专家表示,行政审批还存在水分,“边减边增、明减暗增”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而言,“简政放权”要的是质量而非数量。希望正如会议所强调的那样,通过减少核准和行政审批事项,不仅使企业在更大程度上拥有投资“拍板权”,把投资引向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领域,又可让政府腾出更多精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管好该管的事。 第三,会议指出,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包括棚户区改造在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是各级政府的“硬任务”,是必须向人民兑现的“硬承诺”,也是促消费、调结构的有效举措。为此,一要适当增加中央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已建成保障房的配套设施建设;二要加快制定城镇住房保障条例;三要加快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 在国内房价大幅上涨招致广泛批评、且外界担心高房价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之际,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已经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6月末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表示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今后五年再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304万户。日前,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表示,三季度各地保障房建设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年底可如期完成目标。 不过齐骥也表示,目前棚户区改造的主要难题在于资金缺口大。虽然中央政府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补助力度,但仍只占改造资金的一小部分。有专家指出,目前保障房建设庞大的开支可能面临“三输”的局面:政府财政背上了大包袱;市场动能与活力被抽紧;老百姓受益有限,不满依旧。最后,三方谁也没得到好处。相反的是,这个事情还会妨碍其他改革项目的进展,比如地方减债的相关政策。因此,目前的棚户区改造适当放慢速度,并且予以制度化的设计,方为上策。 总之,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未来中国经济依然具有很强的韧性和竞争能力。当前,要在稳住宏观政策基础上,巩固社会政策,放活微观政策,使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得以发力。只有按照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才能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