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毒奶粉改变的不该只有消费观
2013-05-29   作者:熊志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字号
  2003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引起全国对食品安全领域的关注,如今十年过去了,“大头娃娃”的名字也逐渐远去。然而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绝非只有冰冷的数据,当地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警惕和育儿经的改变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毒奶粉事件的警示意义当然不应轻易否定。正如新闻所描述的,当地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警惕和育儿经都已发生改变,“去商店买食品主动索要收据或发票”“给孩子买进口奶粉喂养”……实际上,这种改变不限于当地民众,毒奶粉事件后,整个社会的消费观以及对食品安全的警惕,提到空前的高度,不仅人们的育儿经在逐步告别以往粗放的方式,对奶粉的警惕也辐射到其他食品领域,消费成为一种更加理性、审慎的行为。
  趋于理性、审慎的消费观,无疑会对奶粉产业严格自律形成倒逼,也会对监管者坚强把关责任形成驱动力,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改变,只是这种改变是否已经足够深刻?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就埋在了国产奶粉的市场环境中。可以说,毒奶粉带来的改变,依旧只是一种消费意义上的变革,而非产业意义的。
  揆诸现实,在国产奶粉套贴外国品牌、违规添加、纠缠于行业标准等阴影之下,人们正在逐步逃离,在选择洋奶粉、跨境代购等行为中,投出了自己的信任票。国产奶粉的信任寒冬,提示着那场伤害其实并未走远。
  对问题食品的逃离固然可以形成行业性的倒逼,不过这种逃离成本未免过高,这种逃避本身不太可能,比如很多问题食品是源头性污染的产物,自己养奶牛,不能保证饲料没问题。食品安全上,不可能存在一个世外桃源,完全摆脱工业社会的各种污染或致毒要素。正因如此,对产业自律以及监管责任的反向叩问,才显得如此重要。
  不论如何,被毒奶粉改变的不该只是消费观,也不只是一个地区的监管和产业生态。作为一个轰动全国的食品安全公共事件,毒奶粉事件应该促进行业性的彻底重生。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5月28日文/熊志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拼装电梯不能成为下一个“毒奶粉” 2011-11-28
· 最毒奶粉何以千里走单骑 2011-07-08
· 毒奶粉赔偿基金:有真相才有宽恕 2011-06-09
· 能等来毒奶粉自投罗网吗 2010-02-11
· 铲除毒奶粉更要根除其生成土壤 2008-09-2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