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在预料之中,但当它变成事实后,人们还是感到有些突然。 昨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达到103.61万亿元,高居世界第一。说在预料之中,是因为去年底已经上升到97.42万亿元。以这些年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突破100万亿大关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关于中国与美国M2横向比较存在争议,暂且认为确实如有关部门所说的“不可比”,但纵向比较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一方面,相较2002年初M2的16万亿元,十年里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5倍,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其中4万亿投资后直接增长了总量的一半,可谓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十年前,中国的M2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M2已经比美国多出了50%,可见十年天地变化之大。在不断指责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这一对比会让人多少感到有些心虚。 客观地看,货币发行偏多并非个别部门的责任,与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有很大关系:长期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激增,使得央行不得不被动发行基础货币。据统计,2012年12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5.85万亿元人民币,大体相当于当前总量的1/4,而这部分货币发行背后是没有实体商品来做保证的。 作为几乎全球通用的货币,美元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元放水的结果是全世界共同买单。在人民币尚未国际化的状况下,如此庞大的流动性显然只能在国内消化。根据权威部门的数据,199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上涨约4.6%,远远高于美国的2.4%,“钱真的不那么值钱了。” 在庞大流动性远超实体经济需求后,这些资金的去向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炒楼、炒大蒜、炒玉等投机行为甚嚣尘上,其中房地产凭借其规模优势更成了最大的吸金池,一牛就是十年。可以说,只要流动性这个水龙头不管住,房地产的蓄水功能就难以改变,通过简单手段来打压房地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恐怕都只能是自欺欺人。 令人担心的是,在M2成功突破100万亿后,每年新增的流动性将以10万亿元级增加。面对如此庞大的流动性,我们到底有什么手段确保手中的钱不贬值?谁还能淡定如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