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复苏、低通胀、稳信贷、宽资金”这种组合,应该是今年经济金融形势的最好情景假设。不过,要实现这一预期还要宏观政策谨慎操作。对于货币政策而言,稳健的内涵更加偏重于“稳”,要约束信贷扩张,通过供给改革提高效率。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周期明显短期化,逆周期政策操作对经济走势影响也愈发强烈,“给脚油”就通胀,“拉把缰”就通缩。这种投资拉动模式显然不能继续下去了。如果对政府投资冲动的抑制失效,如果政府融资活动重新开闸,那么潜在的通胀压力将转变为现实的通货膨胀。
事实上,对信贷扩张、投资反弹的担忧不无道理。一季度的金融数据已有所警示。央行最新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6.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7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76万亿元,同比多增2949亿元。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515亿元。
同时,信贷的扩张继续推动广义货币M2的增长,3月末,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5个和1.9个百分点。这一增速已经远高过政府设定的13%预期目标。
由于一季度金融数据远超市场预期,这引起了对政策面收紧的担忧。有专家认为,今年货币调控的重点在于对信贷以及非信贷融资活动的态度,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则可能只是稳步收缩。
在2012年“货币宽裕、投资抑制”的整体环境下,通胀压力还可以说是不足为虑,但如果今年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失控,同时叠加货币环境宽松,那么通胀的回归可能也会超出市场预期。
考虑到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尤其是民营经济内生性增长还有待恢复,货币政策也有必要帮助降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但预计不是通过降息,而是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来解决,特别是以直接融资渠道来进行。但是,鼓励直接融资就需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也就是说即便流动性到了拐点,流动性管理也只是稳步收缩,只是使用公开市场相机调整,而不会大幅收缩流动性。在市场流动性很强劲的时候,稳健的货币政策可能是适度从紧的;在流动性偏紧的时候,有可能就是适度宽松的政策。
进而,监管层也应思考对投资拉动模式的态度。在我国实体经济信贷结构中,企业部门信贷占比超过70%,意味着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是中国货币创造的源泉,银行将大部分资金贷给企业进行投资扩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贷款增速高度一致。就政府部门而言,地方负债近些年上升非常迅速,城投债等表外融资规模越来越大,使得风险不断累积,这些都让人反思投资刺激经济的模式。
专家认为,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不应继续。目前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与GDP比值已达70%,中西部达80%,部分省份超过100%。未来如果保持20%的增速不变,4年后全国投资总额将超过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