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购天然气背后的真问题
2013-04-08   作者:张枫逸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字号
  近日有消息称,本月起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每立方或涨1元。尽管相关部门和燃气公司纷纷辟谣,依然阻挡不了多地民众的抢购浪潮,原因何在,值得深思。
  一方面,轻信传闻折射出公众对于涨价的焦虑。在工资跑不过CPI的当下,涨价已然成为公众不能承受之重。许多人甚至形成了思维定势,所有产品都是要涨价的,只是早涨晚涨的问题。一旦有涨价的风声,就会立即触动那根未“涨”绸缪的神经,“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先抢来再说。于是,从汽油、电力,到食盐、食用油,几乎每一次涨价传闻的不胫而走,都会在百姓中刮起抢购之风。
  同时,不相信官方声音,说明价格调整的失范,已经严重透支了有关部门的公信力。近年来,人们见了太多先辟谣后涨价的大忽悠。比如,2009年社会普遍预测成品油价格可能在5月28日凌晨上调,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27日对此辟谣,称近期成品油价格不会上调。然而,5月31日端午节后上班第一天,发改委就宣布从6月1日起上调油价,引发舆论一片哗然。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怎不让公众怀疑,如今否认天然气调价又是一次“稳军计”?况且,就在本月1日长春市上调燃气价格。虽然当地称长春调价只是个案,且符合程序,与国家发改委表态是两回事,不矛盾。但仍会给公众心理形成负面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我国《价格法》和《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明确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实行定价听证”,但在现实中,成本核算缺乏公开透明,“听证帝”横空出世,听证会沦为“听涨会”等怪现状,让人们渐渐对于“听证”二字失去信心。当听证制度成为有关部门任意把玩的橡皮泥,当公众的民意诉求可以“被听证”,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个天然气涨价传闻即使拿到听证会上也是“一致通过”。
  种种抢购浪潮,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也给抢购者自己带来了负担。前年抢的盐还没吃完,许多人又要面临抢气在今后搬家、租售房屋、气表损坏时可能带来的麻烦。要想公众不再被涨价传闻牵着鼻子走,有关部门除了及时回应传闻,做好政策解释外,更要从民生出发切实稳定物价,纾解公众焦虑;完善听证制度的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重塑公众信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美国低价天然气提升竞争力的启示 2013-04-08
· 邯郸天然气涨价静悄悄 市民感觉被“偷袭” 2013-04-06
· 地方涨价倒逼天然气价改 石化双雄垄断饱受诟病 2013-04-04
· 天然气价格改革宜稳步小跑 2013-04-03
· 中国新一轮天然气价改大幕正徐徐拉开 2013-04-0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