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近日成为湖北热门话题: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于武汉召开,会上明确提出2020年建成创新型湖北;科技新政正式出台,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鼓励政策;同时,一些有代表性的单位和事迹被竞相学习、效仿。 科技创新话题升温,可视作为“创新湖北”预热。这一轮讨论,大的方面有政策环境,小的方面有代表典型,涵盖了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方方面面,湖北科技创新的优势与不足、动力与方向,梳理得清清楚楚。 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经过了从依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增加,到主要依靠科技、制度创新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升级的必然。土地等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引以为傲的人口红利也在加速递减,挖潜的主要方向,只能回到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以新技术消解资源的局限性,同时减少相应的环境代价。 工业革命的最大启示是,科技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并非仅仅因为科学技术必须成果化才能体现价值,而是市场能够回馈科技创新的信息,为科技创新提供索引,成为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后盾。同时,知识转换成了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信息市场里,技术瓶颈在哪里,有多大实用性,哪些领域亟待新技术补位,市场都能及时反馈。产品的市场属性,包括价格、销量等,本身已经包含了其科技属性。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建立起对产品的科技敏感度。 最能胜任此任务的,当属企业。企业位于市场前沿地带,有着比高校、研究院等科技创新主体更大的创新动力,以及对科技成果化的天然直觉与敏感。科技创新是前瞻性与预见性的较量,它需要企业的这种敏感,在第一时间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研发方向,为市场增值,也为科技增值。 不过,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要派上用武之地,关键在于给“创新”营造一个宽松、有序的市场。有时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并非缘于缺乏动力,而是由于干预和管制过多,频频遭遇“玻璃门”和“弹簧门”,生存空间狭小;或者税费压力过重,企业生存不易,这些因素往往会恶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处境,让中小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不给市场松绑,企业就难以形成合理的竞争结构,缺乏活力,也缺乏创新的空间。市场紊乱,科技创新也就失去了准确的导向。 让企业积极参与创新,前提是要有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企业能够自由进出市场,参与竞争,同时不必背负太大的生存负担。说到底,还是政府与市场边界、政府与企业位置关系的问题。政府可以提供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创新,但根源还是为市场腾出场地,为企业让出空间。通过行政审批、金融财税等机制和制度改革,以及市场法治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从而激活市场参与者的企业家精神,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能扫清一些障碍。 市场秩序的好坏,企业的活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科技创新的脚步。所以,谈论技术创新,不要局限于科技领域的思考。创新是瞄准市场的,企业是市场也是创新的基石,而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三者间的位置关系,一定程度上托起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底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