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的创业投资发展迅速。1999年方兴未艾,2005年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到了2009年随着创业板的上市,中国创投资本规模一跃成为全球第二,仅次于超级大国美国,出现了全民PE的盛况。 然而,随着投资规模的越来越大,创投业的经营模式却与其本源渐行渐远。 创投,要求投资者独具慧眼,在企业发展早期大笔资金购入股权,并帮助经营,享受企业高成长后带来的巨大收益。从早期到高成长,各种市场风险、技术门槛,创投都需要和企业共同承担,并积极应对。换言之,这是个慢工出细活的长期价值投资。但在中国,创投找到了另一种赚快钱的捷径。A股市场特有的审批制,决定了公司一旦上市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价立刻爆棚。创投资本瞄准了处于pre-IPO阶段的成熟公司,在公开发行前购入股票,只要一上市,就能得到二级市场散户争先恐后的抢夺,其收益往往是几十甚至百倍市盈率。在暴利的驱使下,无数游资热钱涌入创投业,行业规模迅速膨胀,创投公司也赚得盆满钵满。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中国IPO市场的放缓,可投资的pre-IPO项目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大量热钱的进入让供方资金泛滥,供需力量已经完全逆转。当2012年A股市场熊途漫漫,证监会被迫叫停IPO项目之后,火了10年的创投业终于遭遇寒冬。 创投的本源是企业的成长性,是立足于企业成长的长期价值投资,而不是赚取一、二级市场差价的短期投机。当投机无利可图之时,创投业该考虑回归本源。 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有明确的产品和一定的技术积累,但需要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换句话说,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此时注入的资本才是真正的创业投资,是名副其实的雪中送炭。在这个阶段进入的创投资本,由于承担了较大的经营风险,不仅需要向企业提供资金,而且要给予经营建议和行业分析,帮助企业突破最初的发展瓶颈,逐渐做大做强。这就要求创投公司必须具备极强的专业领域积累,对行业和市场有自己独到、准确的见解和预测。这种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但却是创投资本的核心价值,并最终形成投资品牌,从而实现投资的利润最大化。 高度的专业化和深厚的品牌价值,让创投形成难以逾越的行业壁垒,从而保证了利润率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由于投资的对象是处于创业期的企业,数量大而需求强烈,稳定的卖方市场让创投公司有充足的空间去选择投资项目,有强大的议价能力去保证投资收益。这一切都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而不会像IPO模式一样,受制于上市政策和同行恶性竞争。可以说,从IPO投机到回归本源,是创投业自身的一次产业升级。 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了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传统的制造业和对外出口转向了技术创新和内需消费。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家开始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和私营企业,而这些企业正是创投资本的投资对象。因此,走成长性路线,也符合政策的导向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在私营经济愈来愈发达的未来,企业的并购行为将更加丰富。对于低价进入企业的创投资本,退出获益的机会将大大增加,这更有助于创投资本的风险控制。 所以,从行业发展需要到宏观政策,创投业回归本源的条件都已经成熟。 立足于企业成长性的创业投资,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能率先在成长性投资上取得成功的公司,必然能先于同行建立自己的投资品牌,从而确定稳固的行业地位,引领创投业进入新的发展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