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不景气,企业营收能力削弱,应收账款快速攀升等因素,使得今年下半年上市公司再融资数量激增。在一个合理的市场上,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很平常的事情,并不会带来市场的波动。为何A股市场的再融资也跟IPO一样成了洪水猛兽呢?
今年以来,累计有117家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实施了再融资(含定向增发和公开增发在内,以下同),募集资金总额已高达2905.10亿元。同时,另有6家上市公司完成了配股再融资,共募集资金111.97亿元。同期,沪深两市合计有144家IPO公司完成招股,实际合计募集资金993.62亿元。相比之下,今年IPO募集金额仅为全部再融资总额3017.07亿元的三成多。
相比曾经让市场忧心忡忡的IPO,再融资对市场资金的占有不可小视。统计数据表明,在剔除未通过和停止实施的增发预案后,仍有多达311家上市公司提出了增发预案,预计募集资金总额高达5243.80亿元。消息一经传出,A股市场在11月13日就出现了大跳水。
不得不说,再融资跟IPO一样成了洪水猛兽,是由于我国现行再融资相关政策造成的。
首先,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再融资条件之一就是“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只有符合这一分红规定的上市公司才可以再融资。这里有一个逻辑漏洞,再融资显然是缺钱,但给股东分红又是“不差钱”。在这一政策导向下,不难看出上市公司分红是为了回报股东,抑或只是拿着分红这块敲门砖来谋取再融资。况且,已经有精明的公司意识到这条政策的“可贵”:按照这一规定,分红和再融资的金额并没有挂钩,上市公司完全可以正大光明地干“借一块,还两毛”的“流氓事”。
在公开市场上增发需要现金分红,但亟须资金投入的正在成长期的上市公司,却大部分做不到现金分红。需要钱的因为拿不出分红所以借不到钱,财大气粗的正在稳定期的上市公司却可以正大光明地分一点红再圈走更多钱。市场天然的配置资源的能力被分红政策给扭曲了,从而带来上市公司扭曲的再融资冲动。
其次,公开市场增发门槛高,精明的上市公司自然将主意打到了定向增发头上。分红政策并没有把定向增发算进去。这也就可以看出,今年以来,公开市场的增发数量远远低于定向增发。但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受到限制定价的约束,定向增发往往不能得偿所愿。这也使得正在成长期的上市公司不能及时获得足够资金。
既然再融资有圈钱嫌疑,为什么定向增发的股东还买账呢?其实这是一个死循环,企业经营不好,股东本身就没有什么回报。如果咬牙再投入一笔钱,没准就会有些起色。这就有点像进了赌场,都输掉了本金了,要不豁出去再投入点没准能翻本。
已经有风声显示,证监会正在考虑解决再融资发行时候的限制定价问题,再融资审核权也将下放交易所。短期看可能会带来市场的波动,但长远看,未尝不是解决现在的再融资困局的方法。把问题交给市场,远比把问题上交给人数有限的证监会要有效。当然前提是公开、透明的审核制度,加上严厉的惩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