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某民企老板黎华是一村镇银行的股东。当初由于投资金融领域的机会不多,所以听说可以入股村镇银行,黎华便毫不犹豫地投了300万元。然而入股近3年来却从未分到过一次红利,这可能是他最为失败的一次投资。黎华说,“在去年银根那么紧的时候,一家银行居然不赚钱,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村镇银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已有6年。截至2011年5月,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筹建96家。资产总额1492.6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12%。但事实上,村镇银行并没看起来那么美,几年前备受民营资本追捧的村镇银行,如今正渐渐沦为“鸡肋”。村镇银行刚兴起那会儿,自然人股东那是要多少有多少,很多人为获得一个投资机会要找关系送礼,那会儿最缺的就是主发起行。但到今天,境况就发生了逆转,村镇银行持续经营低迷已导致主发起行和民营股东矛盾激化,新的村镇银行现在也越来越难找到自然人股东,不少人甚至有退股的想法。究其原因,除了话语权和管理权外,很多村镇银行的生存状况不尽如人意,盈利能力低是重要原因。 村镇银行的尴尬现状与四个方面有关。一是吸收存款问题,村镇银行没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力大,农民不敢贸然接受;二是相关政策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健全。村镇银行没有在人民银行结算系统核准落实行名、行号,不能在人行开立清算账户,不能参加同城票据交换,不能参加大、小支付系统结算,无法进入银联,影响了储蓄业务;三是人民银行对于村镇银行的政策规定也不够明晰,村镇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所得到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四是来自市场上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 作为新生事物,尽管存在诸多问题,村镇银行依然颇具发展前景。正如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堪萨斯城联储银行行长霍恩所言,“没有什么比过去两年半我们所经历的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和缓慢经济复苏更能考验社区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可行性了。与不得不由纳税人提供资金支持的大型银行模式相比,社区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应对得相当不错。”可见,在国外类似村镇银行的社区银行还是挺有生命力的。 要改变村镇银行“鸡肋”的现状,需要对症下药。首先,放宽村镇银行的进入门槛,打破垄断,盘活村镇市场的存、贷资金,为其注入民间资本的活力,实现放贷资本与借贷市场的“无缝对接”,进而成为各村镇的资金蓄水池。事实上,对村镇银行与“大行”的矛盾,监管部门已做“调整”。如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而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也从20%降低到15%”,尽管5%的“退让”并不足以改变“主发起行制”本身,但政府对村镇银行的“关爱”却是明显的。 其次,村镇银行的发展空间在“村镇”,不能沿袭大银行的思路扩张。村镇银行只有创造新的不同于大银行的服务模式,加紧探索与种养大户、家庭(牧场)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服务模式,才有机会获得长足发展,而绝不能仅仅是名字叫“村镇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