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节目应只辨真伪不谈价格
2012-03-30   作者:江德斌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对于一些鉴宝类节目中动辄进行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文物现场估价,国家文物局首次明确提出,将对鉴宝类节目进行引导,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禁止在节目中进行文物交易。
  时下民间文物收藏日益升温,电视台的文物鉴宝类节目也随之火爆起来。虽然该类节目都宣称是为弘扬文化,但专家不管之前对“宝贝”怎样鉴别评点,最后总是要来一句,这个“宝贝”目前市场行情大概值多少钱。同样,送宝者与观众也对估价非常关注,甚至还有在现场报价抢拍宝贝的环节,可见,鉴宝已经变为炫宝,弘扬文化则沦为估价市场。
  据资料显示,中国收藏爱好者的人数是9000万人。但不少人连基本的文物收藏知识都不具备,常常会被忽悠而“打眼”。有专家保守估计,文物造假行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10万人之多,在市场上流通的也有近90%为假文物,全国分布诸多文物造假产业链,甚至有“文物造假地图”出炉,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
  由此可见,收藏者与造假者、假文物的大量存在,也是催生鉴宝节目大量涌现的现实基础,亦给良莠不齐的专家提供了表演舞台。那么,从节目和专家的立场来看,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对文物进行估价、搞现场拍卖的出发点。应该说,鉴宝类节目的存在,给众多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增长知识的窗口,同时也丰富了电视节目类型,使观众多了一种选择。但是,目前鉴宝类节目的价值倾向确实需要重新衡量,不能再过度渲染文物价格,应将节目重点放在帮助收藏者辨别真伪、宣传普及文物收藏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上来。
  因此,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各种限制措施,对鉴宝类节目的规范化有作用,可以使节目不再太过浮躁,避免专家乱开海口,随意给文物贴上价格标签,让收藏者和观众不再只聚焦文物价格,转向文物鉴别、欣赏文化的角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拍卖市场鉴宝潜规则浮出水面 2011-09-22
· 记者调查:鉴宝黑洞深不见底 2011-09-20
· 鉴宝专家该不该被追责 2011-09-14
· 法律管不管“给钱就穿越”的鉴宝专家 2011-09-07
· 赵忠祥:电视鉴宝节目可别当真 2011-06-2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