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提高稻谷收购价的联动意义
2012-02-07   作者:李昌平(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近日消息,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2年最低收购价水平。经报请国务院批准,2012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20元、125元和140元,比2011年分别提高18元、18元和12元,平均涨幅在15%以上。
  国务院大幅提高稻谷,特别是早稻收储价,值得高度肯定。
  首先,这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
  最近10年,我国粮食生产趋势是:北方增产,南方减产,总量稳中有升。北方增产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大豆改种粮食了,二是开荒种粮,三是特殊种子的使用和水肥的高消耗。南方为何减产呢?一般人会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占地太多,或认为是撂荒。其实,南方粮食减产的最大原因是双季稻改了单季稻。根据笔者调查,南方水稻产区,双季稻在最近10年至少减少了一半以上。我原来工作过的地区,双季稻面积不到10年前的30%了。
  双季稻为什么会改单季稻呢?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稻谷价格太低。这10年,稻谷价格平均每年涨5%左右,但由于劳动力价格、种子、肥料、农药、灌溉、机械服务等价格每年上涨幅度都在5%以上,致种稻收益相对下降,影响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二是稻谷最低收购价缺乏战略性,导致双季稻逐年减少。例如,2011年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50公斤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晚稻价格虽然很高,但晚稻一般是农民自己消费的,所以2011年的稻谷收购价格组合不利于农民种植双季稻。
  由于我国北方缺水,新增耕地和粮食生产面积的空间几乎没有了,因此北方可持续增产的可能性不大了。未来粮食增产主要靠南方恢复双季稻。因此,笔者建议政府在提高早稻收储价格上力度可更大一些,应该让早稻和中稻价格持平。这样对农民扩大双季稻的刺激作用更大。
  假如国家收购早稻每斤多花0.10元,刺激农民扩大早稻生产1.5亿亩,每年收购早稻按3000亿斤,每年大约只多花300亿元。也许有人会说,国家多花300亿元致粮食增产1000亿斤不值,但笔者认为很值。
  第一,国家为了粮食增长千亿斤,搞了“千亿斤工程”,千亿元钱投入进去,未必可以持续增长1000亿斤粮食?这每年多300亿元,增产1000亿斤粮食是确定的、可持续的。
  第二,假如粮食缺口1000亿斤,就可能导致国际国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甚至影响经济安全,老百姓何止多花300亿。
  第三,早稻生产和晚稻生产的成本和自然灾害风险远远低于中稻,扩大1.5亿亩早稻,除每年可以增产1000亿斤粮食外,每年可降低农民和政府抗灾成本不少于150亿元。
  第四,我国每年有数百亿元粮食补贴花下去,对粮食增产基本上没有促进作用,可以取消粮食补贴或不再增加粮食补贴,将粮食补贴资金用于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这样做,既没有增加财政负担,也确保了增长1000亿斤粮食。
  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从战略上考虑,不应该将北方粮食增长的潜力过度开发出来,应该通过政策,调动南方稻区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南方粮食生产水平。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过度消耗北方地下水资源增产粮食。
  其次,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和政府粮食收储价格的变动曲线几乎是重合的。或者说农民收入是和政府收储粮食价格同步增长的。一方面,政府提高粮食收储价格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收储早稻的价格偏高,有利于农民扩大复种指数,从而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增加收入。1990年以来,政府粮食收储价格上涨了6倍多,而种子、肥料、农药、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都上涨了数十倍,甚至更多。如果城市贫困者吃饭有困难,政府应该给补贴,而不应该让农民做出牺牲。
  再次,有利于增加农民工工资。
  最近5年来,我国农民工的工价(工资)其实是由农村农民收入决定的。农民收入高,出来打工的人就少,“民工荒”就会严重一些,农民工工资就会上涨。而影响农民收入的最大因素是政府收储粮食的价格,其中早稻收储价格对农民收入增减最为敏感。因此,今年政府提高粮食收储价格,特别是早稻收储价格提高的幅度较大,会对农民工工资上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幅提高早稻收储价格是扩大内需的最好办法。
  农民和农民工的农业方面收入(工资)增长主要是由政府收储粮食的价格决定的。在我看来,政府大幅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就是最好的“农民收入增长计划”,就是农村最好的扩大内需的办法。未来10年,为扩大内需,如果每年以10%以上的幅度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国人应该以平常心对待。这或许是治理中国经济“诸多两难”病的良策之一。当然,对城市贫困者的补贴是必不可少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发展改革委上调201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 2012-02-03
· 国家提高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 2012-02-02
· 稻谷最低收购价将进一步提高 2012-01-11
· 湖南建全国首个稻谷成本价格平台 2011-05-11
· 全国首个稻谷成本价发布平台将启用 2011-05-07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