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市场疲弱,IPO在去年集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毋庸讳言,尽管当前已经建立了基本适应国情的新股发行体制,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在管理层已经出手或即将着手从制度建设上堵塞这些IPO漏洞。 2011年IPO可概括为两大特点: 一是全年已通过IPO过会申请却仍未正式发行的拟上市新股数量达到60家,较2010年同期的84家大幅下降,但首发规模却从37.09亿股激增至80.07亿股,增长115.88%,预计首发募资也从339.72亿元涨至607.82亿元,增长78.92%。 二是尽管2011年全年新股上市数量从2010年的349家下降至282家,但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从2010年的41.90%大幅下降至2011年21.35%,上市首日破发公司从2010年的26家激增至2011年77家,同比激增266.44%。 第一个特点反映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对资金的渴求,第二个特点则可看作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成果,一级市场不再是稳赚不赔的市场。 “近两年的改革推动了市场约束机制的强化,也让市场参与者明了了一级市场是有风险的。”去年5月下旬,时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曾表示。 现在回过头再看这句话,一级市场参与者确实感到了风险的存在。 就在年前,华宝兴业基金于其官网上发布了一封致“尊敬的发行人、保荐机构”的友情提示:为提高公司投研工作效率,决定即日起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暂停参与各发行人的IPO询价,暂停接待各发行人、保荐机构的IPO路演。 华宝兴业也就此成为第一家公开表示不参与IPO询价的机构。 尽管没有必然联系,但华宝兴业的行为还是让业界想到了去年12月初,上证所总经理张育军、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双双炮轰公募基金:“很奇怪,基金公司连80倍、90倍、150倍的市盈率都可以接受,那么高你怎么接受的?”、“应理性参与新股发行询价,提升新股定价能力,促进IPO的合理定价。”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在新股询价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很难被察觉,这要归结于新股发行体制还存在一些漏洞。 在郭树清就任证监会主席之后,就有业内专家向其建言,应该从新股发行制度来着手改革,让新股发行制度改得更彻底一些。 尽管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自2009年以来进行的两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已经建立了基本适应国情的发行监管制度框架。接下来的新股发行体制会根据情况进一步充实、完善,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堵塞漏洞。 监管层已经采取了行动。为增强新股发行审核工作的透明度,证监会拟从今年2月1日将招股书的预披露时间提前,并同时公布在审企业名单。根据证监会的通知,发行人将预先披露时间提前到反馈意见落实后、初审会之前,大约为发审委召开前1个月左右。而目前的规定是企业招股书预披露时间是在发审会召开前5天与发审委会议公告同步公布发行人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 由于现行预先披露时点与发审委会议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预先披露制度的效果尚未完全发挥,因此,本次预披露时间延长将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约束力。 接下来,监管层还会陆续出手解决新股发行中暴露出的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