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在某论坛上民生银行负责人表示:银行利润那么高,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这句话瞬间引来一片哗然。银行的利润究竟多高,以至于有人发出如此感慨?我们不妨整理一下思路。 据银监会近期发布的《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1年第三季度)》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173亿元,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银行业的红火得到了数据论证。我们无意唱衰这幅美景,但究竟是蓬勃还是膨胀,仍得拿数字说话。今年前三个季度,五大国有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逾七成。这一比例在股份制银行中高达九成。银行业庞大的利润中“息差收入”占据了绝大部分。 这意味着什么? 以今年7月调整后的商业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及贷款利率为例:前者为3.5%,后者为6.56%。按照这一规则,商业银行以低利息为公众提供储蓄服务,转手再以高利率将钱借出。二者之间3%的差价,就是其绝大部分收入的来源。左手倒右手的工夫,大量利润便坐收囊中。即使在剩余的中间及综合型业务收入中,收取用户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依旧占据大头。据12家上市银行年中公布半年报显示,在其4207亿元盈利数额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近半。 说到这里,不知财大气粗的银行是否还有底气? 依靠轻松愉快的方式坐收利润,银行当然乐意。然而,这一盈利模式对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因为缺乏其他业务支持利润高增长,借贷成为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然而,在当前利率管制的基础下,商业银行根本不需要看市场脸色调整借贷利率。因此,利率管制的屏障使银行远离了市场冲击。没有别的金融机构与之竞争,靠利息吃饭有了保障。 即便如此,银行对借贷客户仍旧挑三拣四。相比发展前景不明朗、利润难以预期的中小型企业,同样财大气粗的央企、垄断型企业才是其首选客户。这样一来,问题更加复杂了。银行的首选客户往往并不缺钱,但既然支付了利息又拿到了闲钱,总得为资金找个去处。于是,一时间大量热钱又蜂拥至各类投机市场。最终呈现给公众的是那幅地王频现、物价上涨的画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实业发展的冰冷现状。当前,民间大量中小型实体经济载体已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原材料、劳动力上涨、产业升级……内外交困的境遇使中小型企业弹尽粮绝。然而干涸的资金池却久久无人蓄水。万般无奈之下,走投无路的企业主甚至纷纷转向高利贷等“地下通道”。 在中国经济的大树上,银行业枝头的“貌似茁壮”根本无法表明全局的健康。依靠手续费、息差等掠夺性手段获取行业利润,更不能以牺牲实体经济、公共利益为代价。另据央行2011金融稳定报告显示,目前银行业“贷大、贷长、贷集中”问题仍在加剧。这说明,资本市场的畸形发展并未得到有效控制。金融体制亟须改革创新,银行业也亟须得到市场制约、顺应市场的需求。红火的表象并不能掩饰整个行业创新缺失、竞争力欠佳、利润结构失衡等现实。作为服务性行业,金融的诞生本应以辅佐实体经济为初衷。而当前,被政策、制度高高拱起的银行业,不能变成压在实业肩上的重石。当银行的火热遭遇实业的冰冷,不知这样的反差何时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