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券商曼氏金融(MF
Global)寻求破产保护后,业内人士感慨称,绝对不可轻易模仿高盛的冒险模式,在没有政府当靠山的时候,栽跟头的频率更高。 金融危机并没有让高盛出身的交易员忘记贪婪的毛病,他们依旧喜欢那种被人崇拜的神秘感。曼氏金融公司CEO约翰·科辛曾在高盛摸爬滚打了25年。他曾不止一次坦言,他要将曼氏打造成“迷你版”的高盛。《金钱和权力:高盛统治世界的过程》的作者威廉姆·寇恩表示:“从高盛走出来的人似乎都戴着神的光环,因为他们在华尔街创造了无数谜一样的财富神话。不过,离开高盛的人所创造的财富都不会高于他的老本营。大小不同的脚非要穿同一双靴子,能不出问题吗?” 这些事后教训也只有科辛心里最清楚。今年6月,曼氏财富公司负债444亿美元,但它的净资产仅为14亿美元,这样的数据足以吓坏任何一家评级机构。事实上,如果在高盛,科辛在欧洲债券方面的豪赌决策并没有错。因为债券2012年才到期,他只是笃信欧洲央行和欧盟最终会找到一条救助欧元区的办法。 然而,即使理论上正确,科辛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曼氏根本没有任何监管机构作为后盾,资金链断裂,信誉度成了垃圾,寻求买家都难。曼氏怎能与高盛相比,很多银行家离开高盛集团后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相反,曼氏在美国政府内部既没钱也没权。此外,高盛在风险操作中,注重团体协作,除了贪婪的交易员外,还有风险管理经理,即使是最高领导在赋予权力的同时,也会让投资在关键时刻悬崖勒马。但曼氏金融错就错在,从头至尾只相信科辛一个人。 科辛的失败可能在于过分自信。回顾以往,科辛并不是第一位失败的模仿者。美林证券前首席执行官John
Thain也来自高盛证券股票交易部门,在运营了不到一年时间,美林证券就被美国银行收购。同样出身高盛集团,美国前财政部长、花旗集团前高级顾问罗伯特·鲁宾也曾因为错误决策,让花旗集团在任期内损失惨重,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过于自信”,过于膜拜高盛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