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高利贷泛滥与地产狂热脱不了干系
2011-10-24   作者:周宇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高利贷成因复杂,自古有之。本次温州、鄂尔多斯等地发生的高利贷风波,从投资群体和贷款群体两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的出现,隐藏着某种必然。
  近年来,居民收入成持续增加之势。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到2010年的3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率分别为8.4%、9.8%和11.3%,今年前3个季度数据更显示出高达13.7%的同比增长。增长的收入除了一部分用来满足日常消费外,剩余部分的财产如何处理,是越来越多中国老百姓面临的问题。去年四季度央行的城镇储户调查显示,在物价满意度跌至11年最低的同时,45.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投资”,这是投资首次取代储蓄成为居民理财的第一选择。今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5.7%,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仅为3.5%,实际利率为负。同时,约多达70%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高通胀环境下,“储蓄存款亏”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当储蓄需求部分转化为投资需求时,人们却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投资渠道并不丰富。贵金属、商品期货、私募股权等投资或由于资金门槛太高,或由于专业性太强而并不为人熟知,参与者为数不多;境外投资方面,由于外汇管制,更是困难重重。今年三季度储户调查显示,在各主要投资方式中,选择“房地产投资”的居民占23.6%,其他依次为“基金理财产品”21.3%,“债券投资”14.2%和“股票投资”9.2%。
  尽管地产投资仍是居民投资的首选,但一方面资金门槛普遍较高,而且自从各地陆续出台楼市限购政策后,很多居民不再具备投资地产的资格。基金产品今年以来也是亏损。理财产品今年受到大众追捧,年化收益率从1%到10%不等;债券方面,上证国债指数2010年涨幅为3.21%,今年为2.56%,中证公司债指数2010年涨幅8.35%,今年以来仅为1.13%;股票方面,2010年沪深300指数下跌12.45%,今年以来跌幅为12.72%。值得一提的是,三季度股票投资的意愿已经降至2009 年以来最低水平。
  在上述背景下,民间高利贷堪称“雪中送炭”。民间高利贷的月息保守估计高达2%,名义年利率为24%。实际上,由于付款方式为每月付息,复利计算的年化收益率更是高达26.8%。另一方面,民间高利贷的资金门槛非常低,一般几万元即可参与。
  最重要的是,在投资者心中,这种投资是“安全”的。这种安全感是否可靠暂且按下不表,从投资心理上看,安全感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历史经验——“每个月都安全收到了利息”,在资金刚刚借出的时候,投资人或许还有所担心,但时间一长,只要每个月都按时收息,自然就放松警惕,理所应当地觉得这是一种安全的投资;二是从众效应——“大家都参与,应该没问题”,当周围大多数人都参与高利贷的时候,投资者会产生对群体决策的依赖心理;三是抵押担保——“反正对方有实业”,投资者在出借资金时,往往要求借款人具有实业,有些甚至会要求抵押。当实业和抵押品价格远高于借款金额时,能够给投资者带来莫大的安全感。
  借高利贷的人也不是傻瓜,25%左右的年利率,在投资者眼中有多诱人,在他们眼中就有多残酷。高利贷引发的悲剧,现实、影视作品里太多了。既然如此,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高利贷?二是何以承受高利贷?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高利贷”,答案是明确而又残酷的,因为没有选择。
  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从金融系统贷款并不容易。首先,我国信用体制建设不完善,贷款时首先对抵押和担保提出硬性要求,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和个人资产较少,不拥有足够的抵押品,或抵押品的价值不能满足资金的需要;其次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运营不完善、不规范、现金流不稳定等因素,财务风险普遍高于大企业,本着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应适用比大企业更高的利率。但在利率管制下,银行不可避免地倾向低风险的大企业,这在信贷规模配额制度下显得尤为明显;第三,为控制风险,银行普遍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和贷款责任终生制,贷款项目出现风险时,责任人将受严厉惩罚,但激励机制并不与之相匹配。因此本着趋利避害的本能,银行负责人“宁可不贷,也不能乱贷”,从而不愿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多费周折。
  虽然这个问题已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收效甚微,在需要融资的时候,民间高利贷几乎是摆在大多数中小企业主面前的唯一出路。为什么选择高利贷?因为没有选择。
  第二个问题“何以承受高利贷”,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得不承受的阴沉雾霭,第二种是杠杆效应的迷人香气。
  第一种情况,他们本质上是不愿意借高利贷的,但遇到燃眉之急。一般来说,这种情况的贷款人具有比较好的偿还能力,只是短期内现金流不能匹配而已。他们对于高额利息有切肤的体会,往往资金情况一有好转便选择还贷。这类群体不是形成这轮民间高利贷风潮的主因和高利息的推动者。
  第二种情况是被财富的杠杆效应所诱惑。经济学告诉我们,当资产收益率高于借款成本时,借款有利于提高自有资金收益。这些人之所以要使用高利贷,是因为他们心底确定,自己投资的项目能取得比高利贷更高的收益。他们信心满满,甚至并不觉得利息高。上文提到,高利贷的收益率高达25%,这不禁让人感到奇怪,到底什么投资能带来远超25%的收益,使之对高利贷趋之若鹜呢?答案公众早已心知肚明,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地产!”。
  地产高利润的成因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命题太大,本文不就此展开讨论。现实情况是由于前几年地产蓬勃的发展走势,给贷款人带来了巨大的信心,“房价只涨不跌”的信念和实证数据的支持,不管对投资群体还是对贷款群体都是一种巨大的安慰。茫然无措、投资无门的民间资本和渴求借助财务杠杆一夜暴富的地产投机一拍即合,高利贷看似一种偶发现象,其实却隐藏着一种现行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仔细看来,其实不管是投资人还是贷款人,似乎都没有什么选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高利贷危机或开始波及上市公司 2011-10-18
· 一手理顺融资环境 一手严惩高利贷 2011-10-17
· 化解高利贷乱局不能靠放松货币 2011-10-13
· 抑制高利贷泛滥需政策“组合拳” 2011-10-10
· 利率市场化解决不了高利贷问题 2011-10-10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