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北京出现了严重雾霾天。全市所有地区至少轻度污染,而亦庄、通州和平谷三个监测点显示,当地出现了中度污染。环保部称,当日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属最高。 9日那天,北京的空气污染有目皆睹,按权威说法,这属于轻度和中度污染,可实际上,现有的空气质量标准,未把灰霾天的一大主要污染物——pm2.5(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纳入,所以,真实的空气污染程度,应该比纸面上的数字严重。 如此严重的污染,会对人体产生莫大伤害,尤其对那些特殊人群,如呼吸道和心血管病患、儿童、孕妇等。对此伤害过程,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吴兑曾形象地描述说:我们人体每天要呼吸15立方米的空气,而当灰霾发生时,人就相当于吸尘器,每天“帮助”过滤15立方米的空气,这些细粒子污染对身体的危害比核辐射还要严重。(据《南方人物周刊》) 灰霾天对人体伤害巨大,民众却普遍缺乏基本防护意识:大街上,人们裸露着口鼻行走;公园广场,早晚健身的人热情不减;学校和幼儿园,孩子们照常室外活动;许多住宅窗户、汽车车窗,照常敞开……而这样的无知,源于缺乏针对灰霾天的预警机制。 灰霾天其实也是种灾害,且比起暴雨、高温等灾害,灰霾天威胁的人群和危险程度要大得多,发生频率也高得多,所以,没理由将其排除在预警机制之外。实际上,早在2006年,广州就首次发布“黄色”灰霾预警,江苏环保部门最近也表示,将建立灰霾天监测预警系统。 北京能否也将灰霾天的监测预警,纳入工作日程,并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如通过电视、广播、微博、短信等,及时公布灰霾天信息,提醒民众做好自我防护;在灰霾天,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健身场所减少或禁止室外活动;社区医疗机构深入社区指导,不妨像免费发放盐勺油壶一样,向民众免费发放专门的防护口罩等。总之,帮助民众抵御灰霾伤害,政府公共服务应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