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的影响力
2011-08-16   作者:赵伟(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  来源:浙江日报
 
【字号
  “石油的价格由OPEC左右;货币的价格——汇率——受G7影响;资本的价格——利率——由联储确定;消费型制造品的价格由‘中国制造’决定。” 这是英国《经济学家》一篇专栏文章的说法。
  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一度颇为流行。原因在于这多半反映了世界经济曾经的一种现实。那个时段,每当OPEC开会讨论石油限产,油价就要动一动;每当美联储加息,甚至格林斯潘讲话,欧盟、日本等大经济体央行就得跟着加;每当G7开会讨论联合干预,那种被干预货币多半要升值。至于“中国制造决定世界一般制造品价格”的说法,则颇受经济界质疑:中国仅是世界“加工厂”,价格是由发达国家的商人们控制的。然而我并不同意。虽然外销渠道与价格多半由外商控制属实,但“中国制造”所创造的空前之低的成本,才是真正决定因素。恰是全球无法抵御的低成本扩张,成就了中国制造的影响力。
  “后危机”以来上述四种决定情形都在弱化。首当其冲的是G7联合干预货币汇率的机制与能力。欧元区独立性增大,美、日、欧等发达经济都陷于空前困境不能自拔,G7主要成员利益各异,都使联合干预汇率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G20对话机制。接着是OPEC左右石油价格的能力,原因在于其产能赶不上世界需求的增长,更赶不上非OPEC国家替代性产出的扩张。再接着是美联储影响全球利率能力,由于各国面临经济难题不一,对美联储超低利率附和者越来越少。最后,就“中国制造”左右全球消费类制成品价格的能力来看,情形是参半的。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制造”对世界中低端产品价格依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单看看美国就可看出端倪:一个负债累累、货币政策宽到头的经济体,迄今仍然能将CPI控制在低位,进口消费品的超低价格功不可没。
  然而同样客观地来判断,“后危机”期“中国制造”的价格影响力也在迅速弱化。原因在于低成本扩张的基础在弱化。以往中国制造业低成本扩张基于两个基础:一个是劳工、土地和环境等廉价要素,另一个是产业集聚的自然规律。两方面因素合一,成就了全球最大的中低端产品制造业中心。“后危机”以来的现实趋向是,依赖“三廉价”要素扩张的时代已经到头,中低端制造业集聚也到了一个拐点,扩散势头迭起。“中国制造”面临着双重约束。 唯一的出路是提升效率,这一点各方都看到了,也已经喊了多年。
  面对诸此困局,相信人们禁不住要问,下一步中国将靠什么去影响世界经济?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口碑影响力:从传说到实战 2011-07-22
· 央行正构筑金融系统影响力平台 2011-04-09
· 券商研究所的战国:分析师影响力决定分仓佣金 2011-04-08
·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获“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 2011-01-2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