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超调论”言不符实
2011-06-24   作者:边绪宝(齐鲁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最近一个时期,由于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一些中小企业闹起“钱荒”,因此,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超调”,呼吁央行放松调控政策,以增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
  笔者认为,通胀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放松货币的条件不具备,货币政策并未超调,为了调整产业结构,防止通胀恶化,今后仍需继续巩固前期的宏观调控成果。“超调论”的主要依据是目前经济增速开始出现下降,企业出现融资困难,通胀压力下半年将明显减轻,因此需要防止货币政策调控过度。其实,通过分析目前的主要金融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尽管当前货币政策紧缩力度空前,但是企业资金环境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适配,并未超调。
  首先,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仅是对冲增量货币。尽管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经达到21.5%的历史高位,但是面对源源不断的外汇流入,在国外被称之为“猛药”的准备金率在我国只是起到了“消炎镇痛”作用。今年以来,我国新增人民币外汇占款大约1.8万亿元,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仅仅是对冲掉了被动增发的货币及部分到期央行票据,存量货币根本没有减少。
  其次,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净投放流动性。截至5月末,今年共发行央行票据37期,共8290亿元,共进行正回购操作24次,共12500亿元,央行票据操作效果总体是投放流动性,同期正回购操作效果是回笼流动性。总体来看,前5个月除了3月份公开市场操作实现流动性净回笼外,其余各月均为流动性净投放。
  再次,银行同期实际新增贷款并没有减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3.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大约5千亿元。但是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却大大超过去年同期。据统计,前五个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共发售产品7085款,达到2010年全年发售量的72%。今年前五个月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已经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因此,如果算上理财产品中的信贷部分,实际新增人民币贷款并没有减少,而是增加。
  第四,今年的社会融资总额与去年基本持平。社会融资总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人民币新增贷款为7.95万亿元,而新增贷款以外的融资却达到6.33万亿元,是人民币新增贷款的79.6%,信贷规模和非信贷规模几乎分庭抗礼。去年全年的社会融资总额是14.27万亿元;今年一季度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3225亿元。央行在年初公布了社会融资总额目标,将全年目标设定在14万亿元,与去年的总量相近。但值得注意的是,民间融资和外汇占款等重要融资渠道并未纳入总量统计范围。如果考虑到今年以来外汇占款的新增加部分和规模庞大的民间借贷市场,今年的社会融资总额整体上将高于去年。
  第五,货币供应总量依然较多。5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76.34万亿元,同比增长15.1%,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2.7%,M2增速已经连续两个月进入央行今年设定的16%的同比增长目标。仅从同比数据上看,似乎调控目标已经达到,今后没有必要继续紧缩。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增速是在前两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放松货币,从而在较高的基数上实现的,与正常年份不具有可比性。2008年底,我国M2余额34.55万亿元,2011年5月末,M2余额76.34万亿元,短短四年多的时间,M2余额增加了1.2倍,而同期GDP年化增长不到1倍。较多的货币供应总量依然是未来通胀的主要推手,管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宜的货币供应量依然是央行的首要目标。
  分析完上述主要金融数据,还有什么理由再质疑货币政策超调呢?至于A股市场低迷和局部地区的中小企业融困难,资金链紧张,这些属于结构性问题,货币政策作为一项总量调控政策关注的是经济运行中的全局性问题,而总量政策解决不了结构性问题。何况即使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过去两年,A股市场也没有因为货币政策宽松而呈现出强烈的牛市特征。
  总之,从整体金融环境而言,货币政策不是造成当前经济增长减速以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和倒闭的主要原因,而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必然趋势。即使与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去年相比,今年全社会的融资环境并不算紧张。因此,缓解当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不能指望央行再次放松货币政策,何况货币政策也并未超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从货币政策之外破解融资难题 2011-06-16
· 央行表示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2011-06-07
· 跨境人民币流动推动货币政策国际化进程 2011-06-01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