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场由于日本核泄漏引发的“盐抢购”,让食盐成了抢手货。虽然各级政府反应迅速,及时组织货源供应,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消除了“盐荒”带来的“心慌”,但是,在这场短暂的“盐荒”中,有两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恐慌,二是利益。虽然这两种现象在过去的突发事件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但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就恐慌而言,虽然日本的核泄漏不是直接发生在我们身边,核泄漏发生以后的天气等自然因素对我们也相对有利,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对日本地震及核泄漏的影响估计不足,对核知识、核辐射、核影响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广大群众在猜测、传言中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恐慌,最终在谣言之下酿成了一场本不该出现的“盐荒”。
就利益而言,核泄漏的消息传出以后,不法商贩充分利用群众的恐慌心理,迅速酝酿并掀起了一场食盐抢购风,把盐价炒了上去,从中牟利;与此同时,社会游资开始爆炒盐业股,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虽然从“盐荒”发生的全过程来看,初始原因并不是不法商贩、社会游资的故意炒作,而是群众的恐慌心理。但是,不法商贩、社会游资利用群众的恐慌心理,把紧张的气氛搞得更浓,把市场供应搞得更紧张,从而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众所周知,目前市场流动性过剩,社会资本缺少出路,境外热钱虎视眈眈,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引发局部的物价上涨,引起群众恐慌。在这方面我们并不缺少教训,2003年的“非典”就曾经让板蓝根价格一路攀升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而白醋等所谓可以预防“非典”的产品,也是市场断货,价格飞涨。从这几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游资爆炒商品已成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此次“盐荒”虽然不是游资爆炒的结果,但游资已渗入到食盐股的炒作之中。如果不是因为各级政府迅速采取了行动,谁也不能保证游资接下来不会爆炒食盐,由此引发的后果将比现在更严重。
正因如此,对“盐荒”,我们应当更多地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从目前经济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分析。比如,如何更好地控制流动性,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实体经济,防止热钱的大进大出;如何进一步加强价格和市场监管,严防哄抬物价、爆炒商品等现象的发生等。厘清这些问题和矛盾之后,才能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从根本上铲除各种“荒”生成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