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的突破口
2011-03-16   作者:温建宁(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伴随着经济转型,政府的着眼点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转变。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在对经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上,也体现在对收入分配政策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上,还体现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新支柱产业培育扶持上。归根到底一句话,更加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具体分析,大致有四个深层次的转变点。
  其一,突破经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数量层面的束缚,以内涵提升追求经济发展的内在品质。
  转变经济结构首先需要转变经济的评价方式,放弃单纯数量上速度型的追求,这意味着经济中缺乏科学发展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降低,尤其像房地产这种科技含量偏低的行业,作为支柱型行业发展的合理性不足。如果剔除了房地产对GDP的直接贡献因素, GDP年均增长量将科学合理地回归经济本质。社会各方“十二五”规划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确定为7%有各种解读,但其中最深刻的含义却鲜有人提及。笔者以为,确立7%的年均增长数据,说明经济将步入中速增长期,甚至不排除经济转型个别关键年份会低速增长,中国经济极有可能已进入“去房地产化”的路途,而房地产内部派生性“去杠杆化”则将为通胀减负。
  传承以前的高速增长态势,“十二五”头两年增长率或仍能保持在8%以上,但随着“经济去房地产化,房地产去杠杆化”的逐步深入,经济增长率如以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测算,五年后不排除会探到5%。但最终年平均增长率依然可以达到7%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规划已给未来经济转型和调整预留了充分的经济增长率的腾挪空间,即政策经过再三权衡和艰难抉择,最终房地产支柱性产业地位被放弃,替代性文化产业或将成为新的支柱性行业,得到大力培育和重点扶持。
  其二,突破经济发展衡量标准财富总量层面的束缚,以化解风险解决矛盾追求经济发展的平稳质量。
  “十一五”末GDP总值39.8万亿,按年均增长7%计,“十二五”末GDP总值将达55.8万亿。若以“十一五”年均增长率11.2%计,则2015年GDP将高达67.67万亿,后者比前者高出11.85万亿额,约占39.8万亿的30%,而政策选择最终放弃了接近12万亿的财富总量,这个“踩刹车”减速决策,其实是艰难的决定。其背后最大的考量和决策依据,可能是解决发展中累积的矛盾和问题,采取措施化解因高速发展带来的所有风险,具有和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种预期目标的大幅调节,预示着经济发展除速度、财富总量这些硬指标追求之外,还可有更多软性平行指标,质量和效益就是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项。这种变化在政策上以转变宏观政策方式显露出来,正好说明经济发展将从量的积累走向品质保证的新阶段。
  当然,过去五年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成效显著,即使现在踩刹车对经济减速,发展的惯性作用完全可保证今年经济以较快速度运行,所以和去年一样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为“8%左右”不但是科学合理,而且更能体现和贯彻经济发展的连贯性特征,有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较大波动。
  其三,突破经济动力长期依赖投资拉动政策层面的束缚,以创新驱动激发民间科技活动为经济注入内在活力。
  虽然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前提不变,但今年“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减幅接近15%,从一个侧面说明适度微调财政政策是必然选择。财政政策要担当起稳定积极的作用,并弥补金融政策转向的空缺,还须支持预算目标达到预期效用,那就非得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不可。如果管理得当,财政对经济的功效反而会因效率的改进而保持或提高。同时,政府少支出减少的数额,如能通过扩大居民消费来弥补,则经济活动总量仍可维持较高水平。这就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适应性的变革,经济增长由较多依赖政府财政支出型间接消费,转向依赖终端居民直接消费的模式,由此改善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均衡状况,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真正意义上优化当前经济结构,最终实现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目标。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笔者理解,这是“质量和效益” 品质内涵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让人民不仅参与经济建设,不断创造社会财富,而且能够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果,不断有条件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
  其四,突破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预期较高的管理层面的束缚,以房价回归价值剔除物价泡沫中不合理因素。
  虽然2月CPI同比上涨依然保持高位,但笔者相信,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控政策,投资以及投机性需求将显著降低,供求关系最终决定商品价格变动趋势,在某个时间节点房价回归真实价值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而房价降至一定幅度,将给治理通胀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从根本上动摇物价过快上涨的通胀基础。
  因此,笔者判断,通胀核心数据CPI今年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显著特征,1、2月的4.9%或将是全年最高数值,接下来会逐月缓慢回落,极有可能从第三季起将降到4%的今年通胀控制线以下。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