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
●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3亿中小学生实现免费教育
●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标准
记者:过去5年,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公共财政在哪些重点领域加大了投入?
谢旭人:过去5年,财政部门重点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在“三农”方面,国家彻底取消了农业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达1250亿元。同时,各级财政不断加大“三农”投入。2006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
在教育方面,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行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2006年起,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目前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3亿中小学生,都实现了免费教育。从2008年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目前全国共有2900多万学生受益。同时,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
在医疗卫生方面,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0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60%以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06年的40元提高到2010年的120元。
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明显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3%左右的县。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稳中有升。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税费政策,支持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少数民族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十一五”期间,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解决了150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记者: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近年来,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超过8万亿元。对于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上有不同观点,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谢旭人: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总体上应相适应,但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在数量上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两者不完全同步是正常的。
2006年至2010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如果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6.6%。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3%,高于GDP增速,但与税收相关性强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额、进出口贸易等经济指标的增长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也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税收征管水平不断提高,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预算管理等,也是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达到83080亿元。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人均财力水平在国际上仍处于偏低水平。
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亟待加强,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因此,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财政改善民生、增强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要增收节支并举。一方面,支持税务、海关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做到依法征管、应收尽收。另一方面,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要以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为重点,统筹做好加快财政法制建设、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推进预算公开等各项财政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记者:今年是
“十二五”开局之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主要有哪些方面?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谢旭人: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落实好这一政策,要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合理把握财政赤字和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和引导居民消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财政部门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示范引导作用,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实事,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