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垄断需有实质性进展
|
——“十二五”改革系列谈(四)
|
|
2010-10-13 作者:如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要想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改革目标,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必须在破除行业垄断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让所有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市场机制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应该承认,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企业竞争具有了不小的空间。但是一些重要行业对市场资源的垄断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行业垄断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最大障碍。而且近年随着内外部环境对经济增长压力的不断增大,行业垄断有更为集中和强化之势。比如目前饱受诟病的石油、电力、银行、电信、铁路运输等行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垄断经营。鼓励民资进入的政策出台了不少,可要真正进入垄断行业,民资仍需面对各种看不见却摸得着的“玻璃门”或“弹簧门”。 垄断天然排斥竞争,扼杀市场活力。一方面,一些垄断性国企凭着对社会资源占有的绝对优势,获取大量垄断暴利,大多数民营企业无法与之竞争,更无机会成长壮大。另一方面,因为没有竞争的压力,垄断企业在管理以及效率等方面进步缓慢,尽管一些垄断企业规模越做越大,有些甚至在世界企业排名中已相当靠前,但若论内在实力和效率,能与国外大企业平起平坐的却少之又少。 垄断行业对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方式,更容易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出现扭曲和浪费的问题。所谓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竞争等无形手段,实现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其中价值规律作为客观存在的准则,会对社会经济活动起到一种天然的调节作用。垄断行业的经营,则往往因为政府的有形之手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信号失灵,造成投资利用效率不高甚至资源的严重浪费。以目前很难扭转的产能过剩为例,有不少就属于无视市场变化,盲目追求G
D
P增长而导致的资源错配。 因此,尽管阻碍重重,我国市场经济要进一步完善,必须迈过垄断行业改革这道坎儿。从“后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所面临的内外部经济环境来说,对垄断行业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主要是外围经济走势难以预料,迫使我国经济增长从过分依赖外需转向以扩大内部消费为主,继续依靠政府投资,显然不可能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必须激活民间投资,使经济进入一个生产消费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真正打破目前一些行业存在的垄断经营,给民营资本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十二五”期间垄断行业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在于能否在深刻总结以往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出进一步推进改革的突破点或主攻方向。垄断行业改革难,原因当然很复杂,特别是经过多年经营,垄断行业已形成强大的利益群体,对其任何改革都必然要涉及到相关方面利益的流失,改革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不过,从根本上说,垄断行业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彻底,现在的国企名义上是企业,实际上具有半行政半企业的性质,国企对社会资源垄断的实质是政府的行政垄断。虽然《反垄断法》已出台三年多,但经济管理体制不改变,单靠一两部法律条文,根本不可能解决破除行业垄断的所有问题。 所以,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或者说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先行。政府应该尽快退出大部分市场投资领域,将职能真正转移到为企业提供服务方面,让国企恢复本来该有的面目,以确保对垄断行业改革的顺利实现。
|
【字号
大
中
小】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