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频道 >> 专栏 >> 孙立坚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悠着点”
2010-08-23   作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  来源:国际金融报
 

 
  孙立坚

  美国引发的“金融大海啸”让中国大众明白了“管理财富比创造财富更重要”的道理。但是,对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较低的经济状况而言,通过贸易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融入全球化、完成原始财富积累的做法,其“利”还是要远远大于“弊”。于是,顺应这种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如何提高“存量”外汇储备资产的管理能力,在创造“新增”财富过程中提高人民币的主导权,就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最大的两个有关“财富管理”的课题。
  最近,中国政府减持美国国债,同时增加外汇储备使用的多种方法就是其中的一个最突出的改变“财富管理方式”的表现。另一方面,近来还有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中国政府在配合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全面展开,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加快了资产账户的开放程度。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还不健全,“资产价格”暴涨暴跌的状况司空见惯,投资“机构化”(专业化)的程度和水平还很有限,所以,对持有人民币的境外投资者开放中国内地目前较为“脆弱”的金融市场风险确实很大。作为一种国际货币,不仅要为庞大的贸易和直接投资所带来的货币支付和结算需求提供方便的服务,而且,也要为所有实体经济活动中“盈余”的人民币提供抑制通胀风险、汇率风险的保值和增值渠道。而恰恰是后者的“服务不到位”和“功能缺失”暴露出了中国金融体系目前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软肋”之处。于是,人民币结算服务刚刚开始启动的时候,参与交易的主体十分有限,仅仅局限在中资境内外机构互相之间的人民币结算活动;而外资机构之所以没有参与进来,就是因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功能还不完善的缘故。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中央政府采取了内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是大力发展香港人民币债券离岸市场,从而提供给境外持币者一个合理的投资渠道;二是鼓励各国央行、境内外的外资企业和机构多多使用人民币开展商务活动,部分容许他们直接进入中国内地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这大大降低了只有通过“离岸”市场才能投资“在岸”人民币资产所带来的额外“交易成本”。
  由于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在中国一个“不完全市场”的模式下展开,它会遇到很多障碍,如果不排除这些障碍,好高骛远,急于求成,那么,中国这一出于独立“管理好财富”的美好愿望,就会像当年日本政府力推日元国际化那样,最终被无情的金融危机的结局而彻底断送。
  今天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是,我们既没有像日本当年那样制造业已经很强大的“硬件”基础,也没有像欧盟经济体那样特殊的区域合作条件能够让我们立刻建立起达到大家“共识”的、以人民币为主的“货币圈”,更没有像美国那样强大的软实力,让我们现在就成为“信用本位”机制下国际主导货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欧美金融体系的“信用”条件在国际舞台上大打折扣,“后危机时代”世界“更为过剩”的流动性,很可能汇集到储蓄集中的地区和国家,形成一个世界超繁荣的“资本盛宴”时代。而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中的中国,因为具备健康的基本面和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很可能就是下一次“世界资本”最耀眼的中心地带。于是,很快你就会注意到,欧美政府就像现在要求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迫切心态一样,会强烈要求中国等储蓄大国尽快完全开放金融市场以达到充分发挥他们本国金融机构强大的竞争优势效果。所以,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虽然很难做到“韬光养晦”,但也千万不能让暂时的表面成绩冲昏了头脑。一定要根据中国国情,争取世界其他国家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支持与合作,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否则,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会因为大刀阔斧、情感用事的盲目举措而导致最终的结果事与愿违。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突破300亿 2010-08-20
·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突破300亿 2010-08-20
· 上海将开展部分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试点 2010-08-20
· 央行将视情况推出人民币对其他币种交易 2010-08-20
· 首家外资跨国企业在港发行人民币企业债券 2010-08-20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廓清·[思想频道]中国品牌的追求不能急于求成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