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前平均每月上报6只多空分级,上报数量最多的为汇添富,共有4只此类产品,易方达和嘉实也分别有三只产品在列。
多空分级基金募集申请终于得到证监会的首次反馈意见。而此次已距离首只多空分级基金上报时间过去了5个多月时间。这离证监会规定的六个月审核期限只剩下十几天时间。
此次证监会反馈意见相对以往多了不少细节,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条“对投资者教育方面有要求,希望基金公司让产品在市场的认知度上做到一定的宣传”让业内人士大呼不解。
而关于这次证监会的动作,业界解读不一。
“有动作了应该还是有希望获批的。”某上报了产品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不可能,要获批早就批了,证监会就是在拖时间。”华泰联合分析师王乐乐表示。
正方意见:
年内获批有望
7月18日,证监会网站最新基金上报公示表显示,今年2月4日上报并于2月7日获得受理的中欧沪深300指数多空分级基金得到第一次反馈。
同时获得反馈的,还有2月16日上报与2月22日上报的中海沪深300双向分级基金和中邮沪深300指数分级发起式基金。但是此后上报的近20只产品却依然没有反馈。
从上报的频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基金公司本已对获批失去了信心。“一开始6周都没有反馈,还是比较悲观的。”上海一家上报了产品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在今年6月份之前,业内以平均每月6只产品的速度上报多空分级,4月份更是有8只产品上报。上报数量最多的为汇添富,共有4只此类产品,易方达和嘉实也分别有三只产品在列。
“既然现在有反馈了,证监会应该是在考虑这个产品的推进的,还是有希望获批的吧。”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规则,新基金的审核必须在六个月内作出决定,而根据规则,审查部门出具反馈意见日至收到符合要求的书面回复意见日,不计算在审核期限内。审查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实地核查,或者对有关举报材料进行核查,自作出核查决定日至核查结束日,不计算在审核期限内。审查部门依法通知专家参加评审会议至评审会结束日,不计算在审核期限内。审查部门书面通知申请人中止审查日至书面通知恢复审查日,不计算在审核期限内。这些步骤都能向后拖延证监会作出决定的时间。
当记者向沪上某获批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询问反馈意见时,其回复:“证监会是从基金运作的合规性上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求基金公司对产品做一个增加,还有要对产品的透明度做一个描述,另外问了一些产品本身的杠杆运作中基金公司如何做一些保证。最后就是对整个风控,要求提供材料说明,不过最重要的一块是对投资者教育方面有要求,希望基金公司让产品在市场的认知度上做到一定的宣传。问下来挺多的,大概七八条。”
“基本都是一些常规的问题,但投资者教育计划这一点却很奇怪,也没有个对比,怎样算是做到了一定宣传,怎样算是让投资者认知度提高都没有个规范。”沪上一大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透露。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多空分级基金得到证监会的反馈意见,至少说明产品不会被否决。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如果多空分级基金没有意外,年内获批的概率比较大。
“我觉得概率相当大,你看黄金ETF也是在6个月期限的最后几天才得到批复的。”上述沪上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反方意见:证监会拖时间
不容乐观
但是也有持不同意见的人士。
深圳一基金公司研究员曾向记者表示:“本质就是证监会不想担责任,所以让证券业协会去审,而协会人才技术跟不上,所以拖了很久。因为这款产品风险还是比较大的,目前市场下跌也比较厉害,证监会还是比较谨慎的”
华泰联合基金分析师王乐乐也表示:“我觉得要获批的话早就批了,证监会规定,如果六个月没有回馈就自动撤销了么,现在5个月的时间给了一个反馈,其实就是拖时间。理由有很多,交易所的机制、市场的情况,都需要考量很久。”
由于产品尚在审批阶段,各家基金公司的多空分级产品并未透露方案。
而早在此前,券商多空产品已有多只发布。
广发证券在去年年底即推出挂钩沪深300指数的多空杠杆分级产品,具有3倍做多做空沪深300指数的杠杆,相当于低门槛的“迷你”股指期货。不过,这只产品只能在券商自己的资管平台上进行交易。
“券商和基金不一样,券商发的是小集合,是小众化的,不能交易,对市场影响非常有限,而且比公募里面的产品对赌性还要强。当时国家也是鼓励券商创新才有了很快的披露。”王乐乐表示。
但是记者从一位看过产品细节的人士处得知,此次中欧产品可能与券商产品不同。“原来的A类份额的风险收益有所变化,B类还是B类,A类带有做空的成本在里面,那就变成两类份额两种特征了。”
该人士也表示,券商的产品一般都是创新比较多,而公募的产品创新力度不是很大,风险不是很高。其说道,“因为券商的产品还有私募的产品对象是特定投资者,而公募的话是面对全国所有的普通投资者,在我看来,这次产品是普通投资者能接受的。”
不过王乐乐也指出,由于多空分级产品是没有融资成本的,而目前市场没有融资成本的就股指期货,但股指期货因为门槛太高,参与者有限,但是多空分级出来以后,投资者肯定是向这只产品转移。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该基金未来能够募集到的规模才是各家基金公司值得担心的问题,他个人感觉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