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获取超额收益越来越难
2011-06-27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号
    2001年9月21日设立的华安创新基金拉开了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的大幕。由此,我国基金业也迎来了蓬勃大发展的阶段。十年来,基金业绩发生了哪些变化?该如何理解这些变化?如何利用这些变化帮助我们做出基金选择?本文重点从基金整体业绩的变化趋势以及分化的情况进行总结和研究,进而回答上述问题。
  为了研究上的方便,我们重点研究积极投资的偏股型开放式基金,即一般股票仓位都保持在60%以上的主动型基金。这些基金的核心本质是获得超越市场的收益,即市场上涨时,获取比市场更高的收益;市场下跌时,净值比市场的跌幅小。这里并不要求一定要获得正收益,也不能去要求获得正收益,因为这不是这类基金追求的目标。
    首先看基金整体业绩的变化趋势。用积极投资偏股型开放式基金期间内规模加权的净值增长率来代表基金的平均业绩,用同期天相流通指数(对所有A股采用流通股本加权计算得到的指数)的涨跌幅代表同期市场的基本情况,重点观察超额收益(基金的平均业绩减去同期市场涨幅)的变化趋势,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基金超额收益整体呈现变小趋势,无论从图一各年超额收益变化趋势,还是从图二过去一年、三年、五年、七年的累计超额收益的变化趋势,我们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全流通时代的来临,市场的博弈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金获取超额收益变得越来越难。基于此,投资者选择基金作为投资标的时,应该降低自己的收益要求。如果参考2006年、2007年的数据制定投资目标,显然是不合理的要求,最终将很有可能导致投资失败或者投资达不到预期。
  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和程度不同。从图一可以看出,牛市(2006年、2007年、2009年)获取超越市场的收益难度非常高,那么此时基金选择的最优策略是跟上指数,选择指数基金是合理的。熊市和震荡平衡市,基金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相对较小,且成功率比较高,此时的合理选择是积极投资的偏股型基金。现在市场状况正好是震荡的平衡市,所以投资者应该结合自身特点,优先选择积极投资的偏股型基金。
  时间越长,累计超额收益越高。从图二可以看出,期限越长的投资,获取高超额收益的可能性较大。这预示着投资者投资基金时应该坚持长期眼光,只要每年收益率水平都能达到基金行业平均收益水平,长期看,累计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接下来,我们研究基金业绩的分化程度。通过积极投资偏股型开放式基金,2002年以来各年获得最高业绩和最差业绩的对比情况,过去一年、三年、五年、七年累计最高业绩与最差业绩的对比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从长期趋势上看,最高业绩和最差业绩之间的业绩差距有扩大趋势。伴随着基金公司和基金产品的增多,市场环境的变化,基金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进而导致了基金业绩的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选择基金的难度在加大。因此,投资者选择基金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不同市场环境,业绩分化的程度不同。牛市(2006年、2007年、2009年)环境下,业绩最高的基金与业绩最差的基金业绩相差的绝对数额很大,都超过了100%,但相对于基金同业的平均业绩而言则没有那么显著。反倒是熊市和平衡市(2004年、2005年、2008年、2010年)更显著一些。这一结论告诉我们,在熊市和平衡市中做好基金选择要比牛市中更重要,对长期业绩的累积效果也更突出。
  从累计情况来看,时间越长,业绩高的基金与业绩差的基金之间的差距越显著,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基金投资的长期性。当然,伴随着时间的增长,业绩差距相对于基金同业的平均水平也变得越来越不显著,时间的摊薄作用可以有效地弥补选择上的失误。这预示着,基金选择偶尔失误不可怕,关键还在于一如既往地坚持投资,用时间来挽回某次选择失误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们从基金整体业绩的变化趋势和基金业绩的分化程度两个角度,对积极投资偏股型开放式基金的历史业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降低收益目标要求、坚持长期投资、用好基金投资顾问加强基金选择等,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状况下,更值得思考和借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本周最差收益股票型基金排名 2011-06-24
· 本周最差收益指数型基金排名 2011-06-24
· 基金“哀鸿遍野” 银行理财“偷着乐” 2011-06-24
· 中银基金李建:新发转债基金迎布局良机 2011-06-24
· 信诚基金刘浩:市场三季度将进入震荡筑底阶段 2011-06-24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