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目击:灾区第一个完成恢复重建的重灾乡
    2009-05-12    本报记者:侯大伟 欧阳开宇    来源:经济参考报
  5月9日8时许,三江乡河坝村村民费术明正和老婆、孩子一起忙着搬新家。那是一栋刚刚建成的两层藏式小楼,白泥外墙、青石做坎,房前屋后青草依依,楼上楼下瓷砖铺面。
  对于重灾区汶川县三江乡来说,费术明的搬家就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三江乡场镇功能、社会事业、居住状况等达到甚至超过震前水平,成为“汶川地震”灾区第一个“基本完成恢复重建”的重灾乡镇。援建三江乡的广东省惠州市援建工作组组长范中杰介绍说,他们援建的社会事业、产业恢复、农房重建、基础设施等4大类23项重建工作已经全面完成,总投资达2.2亿元。
  对于费术明这个朴实的藏族汉子来说,搬入新家就是一次重生,是家的重生,是希望的重生。他对记者说,尽快搬入新家,不仅可以结束灾后长期在临时安置房里的“临时”生活,还可以利用新居空闲的房屋办起家庭旅馆、搞起藏家旅游。“以后的生活会很不错!”
  费术明的新家坐落于一个叫做“藏家风情园”的农家乐聚集区内。这也是惠州已经完成的23个援建项目之一,该园共容纳了30余名当地村民。根据惠州市援建设计和当地发展,这里将是三江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和游客接待站,更是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长效保证
  地震之前,三江乡就是汶川县的旅游重镇,每年多达数万游客到这里感受“三江汇流、激流勇进”的大自然气魄。但一场8级特大地震,将这个距离震中映秀仅隔一座大山的乡镇几乎夷为平地。
  “没有一间完好无损的房子,没有一条完好无损的道路,没有一个完好无损的景区。”三江乡乡长董建波连用三个“没有”来描述地震发生之初,三江乡遭受地震打击后景况。据了解,当时全乡有20余人不幸遇难,600多套住房被震毁、500多套住房被震损,道路全被震裂,景区全被破坏。但仅仅不满一年后的今天,三江乡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费术明所在的河坝村是三江乡与外界连接的门户。5月9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在河坝村的村口竖起一个独特的大门,左边是具有藏羌风情的四角石碉,右边是两架木质水车,架在它们头顶的是两根碗口粗的古松树干,上面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水乡藏寨”四个大字。这也是三江乡未来旅游发展的基本定位。
  穿过大门,原来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已经被干净平整的柏油路取代了,江边被震损的房屋也被一条沿江狭长的绿化带取代了。傍山一侧的房屋都按照藏式民居的建筑风格进行改建、扩建或重建,从入口处到三江乡场镇,沿途都布满设计考究的路灯。走在这里,仿佛置身于一个经过多年开发经营的景区,而不是刚刚完成灾后重建的小小村寨。
  在村民李天顺家的厨房里,我们看到了从几千米外的标准化自来水厂里迁入的自来水管。同今天城市里每一个市民一样,李天顺只要拧一拧开关,随时都能从水管中放出经过严格净化、消毒的生活用水。河坝村“靠山泉取水”的用水习惯从此被城市化自来水供应模式取代了。
  河坝村几公里外就是三江乡的场镇,由青石板铺成的步行街从中间穿过,修葺一新的小学、医院、商业配套等各种公共设施散布于道路两边。一条宽阔的四车道环绕着场镇中心区,清晰明了的交通标识,将根本改变这里地震之前随处停车、横冲直撞的混乱交通状况。
  住在步行街上的73岁杨秀华感慨地说:“以前常听老人们说松潘大地震时,到处是饿死人、冻死人的惨状,刚刚经历汶川地震后,我常常感到害怕,但没想到一年不到的时间,我们就建得比以前还好。”杨秀华的房子在地震中严重损毁,半年前,在国家补助下,自己又出了一些钱,不仅将房子进行维修加固,还修建了一间商铺。如今杨大娘将商铺租出去,虽然租金不高,但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杨秀华家对面就是三江乡小学。地震之初被完全震毁的校舍早已不见了踪影,如今矗立在校舍原址上的是一栋现代化的新校舍,不仅宽敞明亮、结实漂亮,而且教学设施配备齐全。用五年级学生宋佳曼的话来形容:“以前上音乐课,是跟着老师干唱歌;现在上音乐课,不仅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每个学生都有一架电子琴,还有钢琴伴奏。”
  相关稿件
· 金融危机重灾区广东已现“转机” 2009-05-04
· 猪流感之四川调查:灾区养殖户经不起折腾了 2009-04-30
· 四川代表委员:灾区亟待加快“产业重建” 2009-03-08
· 灾区亟待加快“产业重建” 2009-03-08
· 前景不容乐观 东欧经济为何突然变成重灾区 2009-03-06